新黄河记者:曹茜
5月21日上午,山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矢志创新发展 建设科技强省”科技工作者系列记者见面会第一场。发布会上,山东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总工程师彭玉明用他的亲身经历,展现新时代地质人如何用科技创新将“金山银山”从诗意比喻变为现实。
建设省内首个“智慧地矿”系统
地质人也常被形容为“一把铁锤走世界,阅遍群山始见金”,反映的是工作的艰辛与不易。但作为一名地质人,彭玉明深感使命光荣、责任在肩。他说,金在地下,更在脚下,艰辛走过的一山一水一寸土都是地质人的金山银山。
地质工作中常常需要解决复杂地层及高温高压环境下不同矿种的钻探及高温钻井液问题。以深部钾盐矿钻井液研发为例,彭玉明在非洲某地区开展深部固体钾盐矿勘查时,其特殊钻井液及配方就受到西方某国的技术封锁。“我们通过国内科研人员几百次的场景模拟测试和现场中试,用了近一年的时间终于研发成功了基于一种油基材料的钻井冲洗液技术,解决了可溶性盐矿资源的勘探难题,同时为后续勘查节省上亿元勘查资金,提交近20亿吨KCL资源量,为我国在境外钾盐基地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彭玉明说。
地质人还要面临的是在地质勘查过程中会获取大量的地质测量、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钻探及测试等多源数据,如何快速进行数据处理和地质建模预测都需要多学科交叉融合。“通过地质大数据集成与深地数值模拟算法的应用,我们建设了省内首个‘智慧地矿’系统,显著提升了我们的核心能力。”他说。
个人事业与国家需求同频共振
从河北地质学院(现为河北地质大学)毕业加入山东省地矿局这支队伍以来,彭玉明从事地质工作已近30年。
在他看来,作为新时代地质科技工作者,一定要做到个人事业与国家需求同频共振。“地质工作虽充满艰辛,需要披荆斩棘、栉风沐雨,但只要坚守事业执着,跋山涉水体会的就是山川之美、风餐露宿品尝的就是大地之韵。”他表示,一代代的地质人为祖国的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提供了大量的“工业粮食”,又何尝不是将个人事业融入国家需求。
在当前人工智能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地质工作者也要推动地质大数据与AI算法的结合,构建“大协作”网络,形成从“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产业应用”的完整创新链条。通过攻克重大地质关键技术难题,充分展现地质科技工作者在服务国家战略中的实践担当与创新力量。
“我坚信,在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和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征程中,地质科技工作者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彭玉明坚定地表示。
见习编辑:樊雨晴 校对:刘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