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当多数人都在寻找清凉解暑的美食时,在莒县,热气腾腾、鲜香四溢的羊汤却吸引了众多游客。从2021年开始,莒县策划举办伏羊美食文化月活动,通过挖掘和传承莒县羊汤的历史文化精髓,助推文旅产业发展,提振消费。
鲁南许多地方,都有小暑“吃暑羊”的习俗。在当地人看来,盛夏吃羊肉、喝羊汤属于“以热制热”,不仅可以散寒排汗、祛除湿气,还能滋补身体。
小暑一到,阳光炽烈,但古人认为天气刚开始炎热,还没达到极热的程度,因此称“小暑”。山东开始进入多雨季节,闷热的三伏天即将到来。俗谚云:“伏天热不热,就看小暑节。”总体而言,小暑和三伏天、大暑的热度之差,只在毫厘间。
小暑的习俗多与“六月六”相关。在民间,“六月六”是个重要日子。在这天,临沂、即墨的百姓习惯吃面条,寓意“六六大顺”。“六月六,看谷秀,碗大的包子一包肉”,长岛、荣成、单县等地一般会吃蒸包。邹平、淄川等地流行吃炒面,还要特意把面炒老一些,据说吃了一夏天不拉肚子。日照等地流行采食马齿苋,认为可以避瘟。海阳、泗水等地过去会蒸新麦馒头,谓之“献新”。龙口等地以新瓜果祭祖,名为“尝新”。乳山人认为“六月六”是兔子生日,有蒸面兔的习俗,用新麦面做成各式各样的兔子,放入锅中蒸熟后分食。
由于即将进入“桑拿天”,小暑前后,人们还会把衣服和书籍拿出来晾晒。茌平谓之“晒龙袍”,据说这天晒过的衣服不生虫。以前寺庙在这天会晒经书,引得游人观看,一些古老庙会就是由此形成的。
小暑是夏天的第五个节气。小暑和大暑这两个节气之间,我们会迎来“入伏”。三伏天是一年中温度最高且潮湿、闷热的日子,通常被人们称之为“酷夏”。
小暑时节,天地之间弥漫着热浪,荷花开得娇艳欲滴,给夏日增添了一抹靓丽色彩。清凉一夏,山东各地都有自己消暑方式,而最让人期待的夏日旅游清单上,一定有“看海”这一选项。
夏天与大海的联系比其他三个季节更为密切。海浪轻抚着沙滩,带来了夏天最清凉的问候。万平口景区位于日照市东部沿海核心区域,是体验日照“蓝天、碧海、金沙滩”的绝佳之地,同时兼具生态与海洋文化,是日照市重要的旅游胜地与休闲中心。
日照万平口的沙滩舒展成无垠的素绢,与葱茏繁茂的海滨公园相依相偎。咸涩海风裹挟着大海的私语掠过耳畔,带着潮汐的韵律漫过脚踝,任细碎沙粒温柔摩挲脚掌,看鸥鸟掠过天际线,时光仿佛在此刻悄然停驻,只余沉醉在这海天画卷里的缱绻与眷恋。
小暑入伏,当蝉鸣撕开滚烫的空气,山东人也在餐桌上掀起一场“清凉革命”。从黄海之滨的“冰镇海味”到泰山脚下的“仙草秘境”……快跟着这份“以食伏虎”攻略,解锁山东人对抗三伏天的千年智慧吧!
●胶东威海:海风味的“制冷机”
荣成渔家把小暑叫“鲍鱼醒暑日”。当地人将用冷水域慢养的五头鲍切成薄片,浸在乳山冰葡萄酒里,撒上野山葵碎。这吃法源自清末侨乡宴客菜,如今配着刘公岛的晚风下肚,冰凉酒香直冲天灵盖!
●鲁中泰安:泉水系的“降温术”
泰安人把小暑吃豆腐叫“啃雪山”,山泉水豆腐在岱阴岩洞冷藏三日,切块配野韭花酱,滋味丰富。更绝的是“冰镇豆腐脑”,淋上姜汁红糖,暗合帝王封禅时“阴阳调和”的祭祀食俗。
●鲁西济宁:麦田里的“伏兵”
小暑时节,微山湖的渔娘会摇着小舟采嫩菱角,与鸡头米、鲜莲子塞进掏空的西瓜里,加冰糖井水炖成“湖鲜三白盅”。这份清凉甘甜里,藏着梁山好汉的消夏秘方。
●鲁南临沂:山野派的“清凉策”
沂蒙山人采伏前最后一茬艾草,榨汁混入手搓冰粉,点上山楂片、葡萄干,再插根薄荷叶当“吸管”——孩子们举着碗追卖货郎:“艾草冰粉,暑气立斩!”(小贴士:艾草祛湿可是《齐民要术》认证的古法!)
“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一年中最炎热的时候到来了。此时,暑湿之邪极易乘虚而入,损伤阳气,引发中暑、心脑血管疾病及肠道传染病等,养生应以清热避暑祛湿为重。
小暑时节,炎热暑湿,人们容易烦躁不安,爱犯困。夏季阳气旺于外,心气旺盛,夏季养生之道,在于养心,心安则血畅,血畅就神清气爽。因此,夏季要平心静气,使心情舒畅、气血和缓。避免过度劳累,适当减慢生活节奏,多做一些平和的事情,如听音乐、下棋、散步等,保持心情舒畅。
小暑时节暑湿交蒸,避免在烈日下暴晒,以防中暑。要避免汗出后吹冷风,导致寒邪侵袭人体,注意室内外温差不宜过大。贪吃冷食、吹空调过久等不良习惯都会使寒邪进入体内。一旦出现感受暑热而兼寒湿症状,此时可以内服藿香正气类解暑利湿之品。
夏日饮食不宜过饱,通常吃到七、八分饱就可以了,但一定要注意全面、均衡的营养搭配。尽量少吃辛辣、油炸的食品。夏季出汗增多,易引起人体血压波动,建议每天饮用足够的水,以保持身体的水分平衡。避免过多饮用咖啡、碳酸饮料和含糖饮品。
小暑至,盛夏时,愿你如夏日艳阳灿烂明媚,也如林间清风洒脱轻盈,享受每一个美好的当“夏”!
小暑以后,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升高,雨水充沛,农作物生长迅速。这时,劳动人民可以悠闲地坐在大树下乘凉、品茶、赏荷,静听夏日的蝉鸣之声,慢慢等待庄稼成熟,乐哉美哉。
作者简介:李金波 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高密剪纸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编辑:刘玉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