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发布首个“人工智能+教育”文件,将打造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山东范式”
新黄河  5小时前

新黄河记者:薛冬  

7月7日,新黄河记者从山东省教育厅网站获悉,近日,山东省教育厅等10部门印发《山东省“人工智能+教育”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作为山东首个“人工智能+教育”文件,《实施方案》对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进行系统部署,明确了3—5年的阶段性目标,该方案的主要原则是对标最新要求、突出山东特色、注重务实有效和统筹各方需求。主要内容是将构建“人工智能+教育”全生态体系和打造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山东范式”等。

记者了解到,该《实施方案》主要有以下几点主要内容:

构建“人工智能+教育”全生态体系。作为山东首个“人工智能+教育”文件,对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进行系统部署,明确了3—5年的阶段性目标,提出建设覆盖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全学段“人工智能+教育”体系,明确了系统性路径和具体政策措施,构建全要素融入、全学段覆盖、全链条贯通的“人工智能+教育”生态。

建设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和学科专业体系。科学规划从大中小全学段人工智能普及教育,提出分学段开展人工智能知识普及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程。推动人工智能与基础学科深度融合,不仅建强计算机、智能科学等核心学科,还强调推动与全学段全门类基础学科专业深度融合,鼓励开设“人工智能+其他专业”双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探索实施“本硕”“本硕博”贯通人才培养模式。

打造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山东范式”。提出实施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行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行动、人工智能赋能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项目工程,打造300所人工智能应用领航校,建设30个校企协同、特色鲜明、资源丰富的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对接我省新旧动能转换“十强”优势产业集群,每年遴选10个代表性专业,每个专业建设10门核心课程,深化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成效。

建强教育数字化专业队伍。在专业支撑方面,提出建设“人工智能+教育”省级专家委员会,推动成立数字教育社会组织,打造覆盖全领域的专家团队。在教师数字素养方面,提出开展“人工智能赋能教师专业发展”行动,实施省、市、县(市、区)三级教师培训计划,实现学校教师全覆盖。在人才引领方面,在高校实施“人工智能+教育”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在中小学遴选培养1000名人工智能教育首席信息官。

深化“产学研”全链条协同。提出建设15个“人工智能+教育”创新研究基地,开展智能教学理论、学科知识图谱、人机协同教育模式等探索实践;推进“揭榜挂帅”核心技术攻关,支持高校联合科研院所、企业,布局建设省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高能级科研平台,形成“技术攻关—成果转化—教育应用”全链条创新生态。

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全域升级。提出建设“云—网—边—端”一体化数智基座,有序推动教育应用上云,形成集约化、智能化的资源调度模式;建设省级教育算力共享系统,接入全省一体化算力服务平台,整合区域及高校算力资源,支持教育大数据分析、AI模型训练等场景,提升资源利用效率。

建立全链条安全监管体系。构建算法备案与数据可信双重机制,提出对AI算法与大模型进行备案和合规审查,同步构建教育数据分级分类管理、身份可信体系,开展“安宁齐鲁”个人信息保护专项行动,实现技术应用与安全治理的同步推进。

加强组织领导和规划实施。将“人工智能+教育”纳入数字山东建设战略布局统筹推进,网信、发展改革、教育、科技、工业和信息化、公安、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大数据、通信管理等部门定期研究、协同推进。制定任务分工方案,细化梳理落实措施,逐项明确责任,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校对:王菲  编辑:刘玉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