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早已扎根在我们的日常 | 黄河时评
新黄河  7小时前

我们这样的普通人其实就是“美”的制造者、实践者,“美”并不遥远,就在我们的日常里。

新黄河评论员:江丹  

人们或许从未像今天这样,与世界的距离如此之近。

在社交网络上,轻轻的一个点击动作即可跨越山海,瞬间抵达。文字、图片、视频……丰富的信息潮涌而来,远方的风景、别处的生活,一切尽收眼底,触手可及。与之同时,我们也向世界分享我们的日常,成为他人抵达的另一端。

一个名为“Leo在美国硅谷”的博主,在社交网络上分享了他原在山东农村的爹娘到了美国之后的日常。他们在儿子的小院里种上茄子、黄瓜、豆角,嫁接杏树、桃树,也尝试栽种当地的火龙果、番石榴,到集市上卖自己培育的菜苗。一系列“山东爹娘在美国种菜”的视频在网络爆火,那些原本都是农村生活的基本经验和技能,在异国他乡的一方小院里突然就成了传奇——来自中国农村的两位老人无所不能,对果蔬生长的一切无所不知。语言不通也没有关系,劳动本身就是交流的媒介,对勤劳的敬意、对丰收的渴望,自然会感染每一个人。

还有一个名为“天天兮兮”的博主,她是一名外国人,生活在中国上海。视频里,她展示儿子天天自己去购物、学习中国古诗词,跟奶奶去吃麻辣烫,以及她的中国丈夫如何通过闻味道辨别甜粽子和咸粽子等。镜头里,天天是一个金发碧眼的外国小孩,路人总是尽可能为之提供帮助,但在听到他能说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后大吃一惊。网络上,很多人都喜欢博主镜头里的天天,他虽然年龄小,却很快适应了在中国的生活,早餐喜欢豆浆和酱香饼,还时不时要纠正妈妈的汉字拼读。在“天天兮兮”所分享的生活里,人们会发现语言并不是进入一种生活的唯一入口,爱和善意才是爱上一种生活的理由。

社交网络上,像“Leo在美国硅谷”“天天兮兮”这样的博主还有很多,他们可能生活在中国,也可能生活在国外,他们通过社交网络,把自己的生活分享给世界。而屏幕前的网友则以此看到了一种远方的日常,它们既不宏大,也不壮观,却流露着不需要语言翻译就能理解的特质,比如热爱生活的态度,对美好品德的推崇。

熟悉这些,也就不难理解第十一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的主题: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文明间关系与全球现代化。7月9日至10日,来自世界各地的嘉宾齐聚尼山,共襄文明盛举,就人类关心的文明议题展开对话。而“人类”“文明”这样的概念,总是让人想到它们宏大的一面,仿佛距之甚远,但实际上,我们每个普通的人、每个微小的文明实践,都是其中的一部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或许不会出现在我们日常的语境中,但早已扎根在我们的日常里,流淌进我们的内心里。

在美国种菜的山东爹娘可能说不出“美”到底是什么,可是当他们播种、收获、分享的时候,已经完成了“美”的展示和交流。他们跟周围的邻居、屏幕前的网友一样,都是文明最基本的单位,以自己的言行生产“美”、传承“美”。跟随妈妈初来中国生活的天天应该也无法系统条理地解释“美”,可是当他喜欢酱香饼、背诵古诗词的时候,已经接受了“美”并且传播了“美”。

我们这样的普通人其实就是“美”的制造者、实践者,“美”并不遥远,就在我们的日常里。“美”与“美”之间也无需语言的译介,我们尊重彼此的差异,对各种美好文明特质的理解却具有天然的一致性。“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它是对文明与文明之间关系的精准概括,也是对“美”的日常的提炼和升华。而关于这一切,我们不是旁观者,而是最密切的参与者。

编辑:俞丹  校对:杨荷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