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山论坛:一座山,一个人,万丈光
大众新闻  5小时前

山不在高,有“圣”则名。尼山海拔只有344.6米,但因为诞生了圣哲孔子,而在今天成为思考人类命运的地方。

7月9日至10日,第十一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在曲阜尼山举办。15年前,首届世界文明论坛在尼山闭幕并通过《尼山和谐宣言》,这是世界上第一个以人类和谐为主题的宣言,自此,尼山论坛开启了与世界成功对话的宝贵实践。

本届论坛延续人类和谐主旨,主题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文明间关系与全球现代化”,下设“文明的起源与未来发展”“儒家文化的世界意义和时代价值”“在全球现代化进程中成人之美”“文明视野下的家庭意义与社会发展”“人工智能发展与人类文明走向”“齐鲁文化与世界文明”等6个分议题,将为世界和平发展贡献新的智慧。

(一)

仁的思想起点:一座山和一个人的际遇

尼山因为诞生了孔子而闻名遐迩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纥与颜氏女“祷于尼丘得孔子”,孔子出生这天据计算是公元前551年9月18日。这是一座山和一个人的伟大际遇,孔子名“丘”,字“仲尼”,其名字就与尼山直接有关。

众所周知,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仁”在《论语》中出现了109处,儒家的根本精神,归结到一个字,就是“仁”。

孔子“仁”的思想是怎么来的呢?仁“从二人”,说明“仁”解决的是对他人的态度和行为问题,孔子说“仁”就是“爱人”。孔子所有思想都从“仁”生发,“仁义礼智信”中“仁”居前,说明“义礼智信”都以“仁”为基础,故而孔子谈“礼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孔子“和为贵”的思想,也是以仁爱为基础而延伸出来的思想,并强调“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等,这些都成为后来孟子“仁政”思想的直接来源,影响深远。

“仁”的思想的产生,离不开孔子的诞生地尼山。尼山位于曲阜东南部,距离鲁国国都曲阜25公里,今天从乡间道路行车约半个小时,在交通不便的春秋鲁国,这里只能用偏远来形容。

孔子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这句话就与孔子出身有关,意思是“我幼年时生活艰难,故而能做一些他人不肯做、不屑于做的卑下的工作”。孔子3岁丧父,母亲颜徵在是一个贫贱女子,她带着孔子离开尼山后,一直在曲阜阙里颜氏家族聚居的贫民区,这使孔子较早地体会了社会底层人们的生活艰辛。

人的所有思想都来自实践,孔子的仁爱思想也不例外。孔子在母亲去世后,通过自己的努力逐步走上社会舞台,但贫贱的出身和阅历,为孔子创立以“仁”为核心的儒家学说提供了实践基础。

孔子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这些都是“仁”的体现,而他之所以有这些思想和行为,与“曾贫而贱”有关,因为年轻时和基层劳动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而产生了思想上的体恤。

生命的起点,也是思想的起点。尼山是孔子的诞生地,孔子的生命自尼山开始,儒家思想的原点也在尼山,这是尼山的殊荣。

(二)

思想交流的平台:一座山和一个论坛

尼山,是世界文明论坛的永久举办地

今天的尼山,背山面水,风光旖旎。

尼山圣境是省级文化旅游度假区,由省政府于2010年11月批复成立,2018年9月建成开园,2024年接待游客约160万人次‌,今年五一推出了《金声玉振》大型礼乐表演、《鲁源奇妙夜》等新业态活动,一票难求。‌

美丽的尼山,成为人类“美美与共”思想的汇聚地。

10多年来,尼山世界文明论坛提供了一个不同国家人与人友好交往、思想交流、相互学习借鉴的平台,为人类社会和平发展点亮希望之灯。

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经济增长乏力,贸易保护主义、孤立主义、民粹主义等思潮不断抬头,贫富分化日益严重,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和平和发展面临巨大挑战。应对好这一大变局,离不开“尼山智慧”。

在尼山世界论坛,不同文明、不同国家的人们以对话交流增进了解、减少分歧,走向合作共赢,为世界问题提供了确定性的“药方”。

尼山世界文明论坛认准了一个理:尊重差异。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五六千种语言,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多有不同。差异客观存在,不是冲突的理由,尊重多样性应成为一种习惯。

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从“差异”中求“和”,求“大同之道”。尼山世界论坛主会场,名为“和合堂”,“和合”二字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尚和合、求大同”的智慧理念,传递着和谐发展的美好寓意和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

观察历届尼山论坛,多频词和词组,前边主要有“和而不同”“不同文明”“文明多样性”,后边则是“和谐世界”“共同价值”“命运共同体”,即由“不同”求“同”,由“不同”求“和谐”,由“多样性”求“共同价值”,一直是论坛的主调。

本次世界论坛提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文明间关系与全球现代化”议题,正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继续努力,维护人类文明多样性,共促世界和平发展。在孔子“和而不同”和《礼记·礼运》“大同社会”思想上,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曾提出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理念。

“各美其美”,是承认差异并相互尊重;“美美与共”,是指人类命运与共,要走合作共赢的路子。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尼山论坛强调世界各种文明、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相互交流和借鉴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在和平竞争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世界各国才能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以自信开放、大气包容的风格,正成为文明交流互鉴的高地、世界各国了解中华文化的重要窗口,在全球化时代彰显出独特价值和魅力。

(三)

思想的万丈光芒:穿越2500多年,跨过千山万水

孔子是中国的,但思想属于全人类;尼山是中国的,但论坛是世界的。

尼山、孔子、世界论坛,三者合一,散发出万丈光芒。

很早就有人认识到孔子“光”一般的价值。南宋朱熹说“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这是说孔子思想有照亮人文历史黑暗的力量;孔子的历代传承者,也以“光明”为念,1529年明代思想家王阳明在归乡途中病逝,临终前留下遗言:“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哲思似河,从古流到今。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仁义礼智信”,深深镌刻于今天中国人的一言一行,成为我们平时的处事原则和方式方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里的“和谐”“诚信”“友爱”等字眼,能从孔子“和为贵”“和而不同”“天人合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民无信不立”“爱人”“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等话语中找到根源。

在全球化的今天,孔子身上更有沟通世界各国人心的和谐力量。孔子以“仁”为核心的思想,重视“和”,他身上有人性的温暖和柔光。“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吸引着五湖四海的陌生人。

孔子身上有促进世界教育发展的师表魅力。孔子被人称作“万世师表”,其中“师”是师范,“表”是表率。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孔子首创私学,广收门徒,教学以仁爱为本,其“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而时习之”“德育为先”“学思结合”“重视自我反省”等理念,不但为我国教育者推崇,而且走向世界,受到全球学子的欢迎。

孔子有天下和平发展的抱负。孔子开创的儒学,以天下眼光和思维观察世界。《礼记·礼运》讲“天下为公”“天下大同”。格物致知也好,修身齐家也好,最后落脚点都是治国平天下。儒家的核心概念是小康、大同、天下为公、治国平天下。儒家“尚和合、求大同”思想,为今天的国际交往提供了重要启迪:追求国家之间的和平共处,要从人自身的内心平衡做起,从人与人友好相处做起,从家庭仁爱做起,从每个国家的治理做起。

10多年来,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以孔子开创的儒学思想为基石,跨越千山万水,不断走向世界,给各国人民带去温暖。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从增加人员交流做起,从最初参会专家仅30余人,到本届论坛确认参会嘉宾560余人,其中国际嘉宾约300人,来自埃及、秘鲁、柬埔寨、吉尔吉斯斯坦、马尔代夫、美国等7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际参与度不断拓展提升,议题从“全球挑战下的文明交流互鉴”“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等到中医、体育等各种专业知识领域不断拓展,“中国的孔子”越来越成为“世界的孔子”

参加过论坛的嘉宾,对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有相同的评价。日本前首相、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长福田康夫说,历经千年的儒家思想,现在仍在日本发挥着重要作用,证明了儒家思想超越时空,在当代仍具有普世性。儒家思想的本质是为了推动社会、国家的稳定,告诉人们应该怎样生活,这在全世界以及任何时代都是通用的。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解决方案网络主席杰弗里·萨克斯提出“以古代智慧应对现代挑战”的观点,他表示:“未来的世界是什么样的?孔子给了我们一个最大的启发,就是‘和而不同’,这是对当今世界最好的解读。”“我们需要探寻一个基于‘和而不同’理念的全球伦理框架,而孔子提倡的‘仁爱’将成为新的全球伦理框架的核心,这将是全世界哲学家、教育家、思想家合作与努力的方向。”

历史和现实发展不断证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人类社会才能更文明,生活才能更现代。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借助尼山世界文明论坛这个平台,正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力量和精神财富。

编辑:俞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