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水土不服”到“抱团出海”:一场对话解码中国新能源全球化路径 | 共话上合
新黄河  6小时前

新黄河记者:杜林  

在全球能源转型的浪潮中,已具备强大技术和产业链优势的中国新能源企业,应如何更好地“出海”?7月18日,在青岛举行的“新能源产业国际合作对话对接会”上,一场汇集了投资顾问与产业巨头的“圆桌对话”,深入解码了中国新能源的全球化路径。

与会专家的共识是:简单的产品出口已成过去式,真正的全球化,是一场关于深度本土化、产业生态协同和核心技术应用的综合考验。

“我工作中面临很多中国企业出海,可以总结三点问题。”来自哈萨克斯坦、长期担任中亚中东投资顾问的巴熙尔,首先从外部视角,点出了中国企业最常见的“水土不服”。

他直言,首先是“节奏”与“信任”的文化差异,中企的快节奏有时会与海外伙伴注重人脉、流程较慢的商业文化产生误会;其次是缺乏深度“本地化”思维,“很多企业一开始把它作为一个买卖,卖完了赚一笔钱,这非常不对”,他称赞德国企业在中东有扎根多年的服务体系,并认可华为“将在地员工送到深圳总部培养”的模式;此外是不熟悉本地政策,例如不了解特定国家的认证体系,或未能利用好“在当地加工35%以上即可免税出口美国”这类自贸协定。

如何克服这些挑战?东方电气风电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科提出了“抱团编队出海”的理念。他建议,依托山东的产业和港口优势,可以设立“风电国际集散中心”,开通专用运输船以降低跨境成本;同时在青岛设立“风电创新中心”,联合攻克技术难题并研究境外市场的特殊需求。在他看来,单打独斗的时代已经过去,产业链协同破局才是方向。

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区副总裁李浴辰则从“能源公平”的更高维度,阐述了头部企业的责任。他认为,企业的全球化不应仅是市场扩张。在技术层面,要持续研发投入,隆基绿能近12年研发投入超350亿,不断降低光伏成本,让不发达地区用得起;在市场层面,要将服务网络下沉到需要能源的每一个角落;在合作层面,则要推动“技术输出+产能本地化”,如在越南、印尼等地设厂,为当地创造就业和技术赋能。

“我们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弃风和弃光呢?实际上是新能源发的电流质量达不到电网的要求。”华为中国数字能源战略与MKT部长蔡凌宇,一语道破了新能源并网的核心痛点。他解释,华为的“杀手锏”,正是通过“光储协同”和“构网型”技术,将不稳定的新能源“电流源”,改造为与火电质量相同的稳定“电压源”,从而能被电网无差别接纳。这背后,是华为在功率芯片、AI大模型和模块化架构上的深厚技术积累。

技术领先是否就等于市场成功?正泰电源解决方案销售总经理王聪给出了否定的答案。他用“蓄势待发”和“因地制宜”两个词总结了中国企业的现状。一方面,他引用数据证明中国企业在光伏逆变器、储能集成等领域已占据全球供应商的绝对优势。

但另一方面,他认为“一款产品打遍全球是不可能的”。他分享了两个关键案例:在美国,其公司能连续九年保持市占率第一,核心是“用美国人去研究美国市场”,本地员工比例超过70%;在日本,为攻克技术门槛极高的一次调频需求,他们聘请了“日本电网退休下来的老专家作为顾问”,从流程和原理上深度理解客户需求,最终获得成功。

摄影:杜林  编辑:曹梦佳  校对:王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