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以“石榴”为媒,绘就民族团结进步新图景
海报新闻  8小时前

在鲁南大地的怀抱中,枣庄市正以石榴为媒,将民族团结的种子播撒在产业、教育、社区的每一寸土壤中。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的进程中,这座城市创新打造“榴乡团结花更红”民族工作品牌,推动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全方位嵌入。近日,记者深入走访枣庄石榴籽服务中心、东湖小学、辛庄社区、吉美大健康产业园、中华石榴博览园等点位,见证了民族团结进步的新图景。

服务阵地前移,让异乡客成“家里人”

穆萨江・麦麦提

“10年前刚来枣庄时,担心孩子上学、语言不通,没想到现在买了房子,孩子们也都正常入学了。”在枣庄经营二手车生意10余年的穆萨江・麦麦提,如今已把家安在这座城市。他也曾获得枣庄石榴籽服务中心的帮助,该服务中心位于长江以北最大的二手车交易市场内,260平方米的空间划分出接待、活动、学习、服务四大功能区,市场监管、教体、卫健等10余个部门轮值入驻,为像穆萨江这样的480余名少数民族经营户及每年超1万人次的流动人员,提供法律宣传、语言培训、教育医疗等“一站式”服务。

“我们每年从枣庄发往新疆的二手车约3000辆。”穆萨江的话语里满是对这片土地的认可。在极致汽车内饰改装培训学校,已有200余名新疆学员通过技能培训返乡创业,校长王超说:“从单个学员到批量培养,我们见证了枣庄与新疆各族群众在技能共通中结下的深厚情谊。”

王超

学员跟随老师学习中

从“红石榴夜校”到就业帮扶窗口,枣庄将服务阵地建在各族群众最需要的地方。正如枣庄石榴籽服务中心主任李龙成所说:“这里不是简单的办事机构,而是各族群众来枣的‘第一站’,是一个为各族群众解决问题困难的地方。”

李龙成

从“石榴籽”到“同心圆”的教育浸润

东湖小学作为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实践地,将民族故事、传统体育等融入学科课程,开发陶艺、皮影等60余种主题实践活动,4876名师生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公园接受沉浸式教育。东湖小学德育主任王妍经常带领学生开展各种民族团结主题实践课。

王妍

在枣庄市的校园外,187辆“红石榴号”校车穿梭城乡,车身上“榴娃”“枣妮”等本土IP形象与民族团结图案交相辉映,成为流动的民族团结课堂,3.5万名学生在上下学路上感受非遗与民族知识的熏陶。

从“四籽同心”到“信用积分”的创新实践

刘大姐裁缝铺

共富工坊

在市中区龙山路街道辛庄社区,“阳光雨露”志愿服务队的身影无处不在。这支由汉族、回族、维吾尔族居民组成的队伍,通过“磨剪子戗菜刀”“共富工坊”等便民项目,带动70余名宝妈、残疾人就业。社区党委书记邵学军说:“我们创新打造‘四籽同心’工程,用文化浸润、技能提升等服务凝聚各族群众。”

峄城区坛山街道则以信用积分撬动社区治理。在凤鸣山庄互嵌式社区服务中心,居民可通过参与志愿服务积累积分,兑换米面油或享受商超折扣。

工业区社区的红石榴调解室里,社区干部、法律顾问与群众代表围坐一堂,化解邻里纠纷。“我们建立‘一窗受理’机制,让矛盾不出社区。”社区党委书记周亚南介绍,通过“嘉邻有爱,福籽同心”理念,这里已形成多元共治的民族团结新格局。

产业文化融合,让石榴果成“致富果”

吉美大健康新品

产业互嵌的版图不仅限于二手车市场。在峄城经济开发区,吉美大健康产业园以石榴全产业链开发为突破口,打造“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年收购石榴鲜果1万吨,带动各民族种植户增收。公司总经理刘浩然表示:“我们以石榴为媒,将产业发展与民族团结深度融合,探索出一条‘石榴经济’赋能民族交融、共同富裕的创新路径。同时与广药集团合作研发石榴深加工产品,在重庆丰都、云南蒙自建立基地,让石榴成为东西部协作的‘致富果’。”

从“石榴博物馆”到“世界石榴大会”的全球视野

从产业链到文化圈,石榴成为连接各地的纽带。峄城区中华石榴文化博览园里,中国石榴博物馆通过2000余件展品,讲述着石榴从西域传入中原的传播史,也映照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程。作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这里已接待研学访客5万余人次,成功承办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启动仪式。峄城区委统战部副部长杨兆林表示:“我们联合四川会理、云南蒙自等全国石榴主产区成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联盟,开展各民族互嵌式发展全国试点项目‘六联共融’活动,通过世界石榴大会等平台,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杨兆林

民族团结进步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融入产业升级、教育、社区治理的生动实践。当石榴籽服务中心的灯光照亮夜校课堂,当东湖小学的皮影戏唱响民族团结之歌,当辛庄社区的共富工坊传出欢声笑语,枣庄这座城市已找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金钥匙”——以人民为中心,让各族群众在共建共享中实现心灵相通、命运与共。

编辑:孙菲菲  校对:高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