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家口村村民正在育苗大棚里查看茶苗长势。(资料图片)
北纬35°海岸边,山东日照曾是茶叶生长的“禁区”。如今,这里变成了“世界三大海岸绿茶城市”之一。日照绿茶目前已经成为山东省日照市规模最大、基础最好的农业特色产业。
作为日照绿茶核心产区,岚山区巨峰镇薄家口村这个曾经闭塞的乡村走到了市场前沿,一个普通的农业村成为乡村全面振兴“尖子生”。在这里,每年鲜叶、干茶交易总额逾2亿元。绿茶、红茶、白茶、乌龙茶等品类一应俱全。茶产业链串起一户户家庭,带出一批批企业,续写着“南茶北引”的精彩篇章。
从创业到创品牌
薄家口村的一天,从凌晨4点开始。夜幕尚未退去,钢结构大棚下的鲜叶交易市场上已经挤满了熙熙攘攘的茶人。一拐进薄家口的村道,路口“日照绿茶第一村”的牌子格外显眼,道路两旁各种“茶业”的门头鳞次栉比,村后2400余亩茶园连绵起伏。这里是江北最大的鲜叶交易市场,摊位分列两旁,不同规格的鲜叶码成一座座“小山”。茶叶鲜叶香气在四周弥漫,讨价、还价声会持续到傍晚。在鲜叶交易的旺季,这里一天的交易额就近100万元,年交易额突破1亿元。
“老板,看看我这个叶子能给什么价!”茶农范开平拎着刚采下来的几斤鲜叶,走到收购摊位前询价。“今天鲜叶的质量普遍好,你这个只能算一般,给你这个价。”老板边说边用手翻了翻叶子,然后两只手比画一个数。这不是范开平中意的价格。得不到满意的答案,她一连走了好几个摊位,直到听到了符合自己预期的价格才成交。范开平告诉记者,自己家里种了5亩茶园,因为管理精细,每年光卖鲜叶亩均收入近万元。“我得快回去,趁天还早接着采,上午再来卖一波。”说着,她骑上电动车匆忙走了。
薄家口的茶香,浸润着几代人的足迹。78岁的村民薄子峰回忆,1966年,山东省开始从南方引种茶种、茶苗的“南茶北引”,并率先在岚山区获得成功,薄家口村的茶园也在那时出现。
从种粮大村转向种茶村,大多数人不懂技术,更不会炒茶。薄子峰记得,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几个脑子活络的村民觉得茶叶是个能挣钱的作物,于是积极参加了炒茶培训,还曾到南方茶区去学习过。回来后将手艺一传十、十传百,种茶的村民越来越多。不久,曾经冷清的北岭子井地带迅速聚拢成熙熙攘攘的露天集市。后来市场搬到宽阔的钢结构大棚下,周边产茶村的鲜叶都在这里交易,旺季时摊位达400多个。
但是早期的种植、销售多是家庭式的。清晨采回鲜叶,摊晾后用自家的铁锅炒制,然后将炒制的干茶带到周边,走村串巷吆喝着卖。
家庭式的生产费力又卖不上好价钱,村里人为此办起了成规模的茶厂,村后有座山叫北垛山,茶厂就得名“北垛春”。这是薄家口乃至日照绿茶最早的茶叶品牌。“北垛春”迅速走出四邻八乡,走到了城市市场,有“名”有“姓”的茶不仅受市场信赖,价格也卖得高了。这让薄家口人明白了,原来打造品牌是多么重要。找准突破口,在先行者的带动下,一个个品牌创建起来。
1988年,薄家口村的茶叶种植面积达到100余亩。一直干木匠的村民袁从波从那时转了行,在自己一亩七分的地上与茶结缘。随着茶叶生意越做越大,2004年袁从波注册了自己的茶厂,命名“御园春”。尽管起步不算早,但是靠着一股精细劲儿,袁从波做出了一番成绩,也因茶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品牌化路线让薄家口走进了高端市场。村子里大大小小的茶企50多家,标准化车间24个,年产干茶7.2万斤,成为日照绿茶的重要产区。
从茶厂到互联网
下午1点左右,在茶厂经营者薄军文宽敞的车间里,摊晾了4个多小时的鲜叶达到了炒制标准。接下来,它们将进入杀青、揉捻、焙干、提香等一套固有的流程。傍晚,当天的第一批干茶出炉,在快递公司截单前打包发走,次日抵达济南、青岛等城市的门店,不耽误茶商们第二天开门营业。
从年龄上算,薄军文算是薄家口第二代茶人。前些年,眼看着周围茶产业越来越壮实,曾在村里操持杀猪刀、经营小超市的他,嗅到了茶市场的广阔前景。2018年,他也办起了茶厂。年轻人的脑子更加灵活,直播带货风气渐浓的2021年,处于冬闲时节的薄军文在办公室里搭起直播间,把茶叶带上了网。
薄军文还记得第一天带货的场景。直播间里,他向零星进来的网友介绍日照绿茶,足足聊了3个多小时,一单也没成交,嗓子还哑了。薄军文不信,嗓子一好他又开始直播了。当年12月27日是他第二次直播,成交3单。“刚开始不知道怎么干,净赔钱,但是互联网是不能忽视的资源,所以我不能放弃。”薄军文说。这几年,薄军文掌握了越来越多的直播窍门,直播账号有了5万余名粉丝,靠着诚信经营每年卖出绿茶近万单,实现了线上线下“两条腿”走路。
晚饭后的时间,不仅属于薄军文,也属于薄家口村的其他“网红”们,其中不乏外地网红看中产地优势,专程住进薄家口村直播带货。当连片的茶园被夜幕笼罩,薄家口村的加工车间里依然灯火通明。炒茶师傅们正将摊晾后的鲜叶加紧炒制。天亮之前,这些刚出炉的新茶将被全部打包,在清晨乘上快递公司的运输车,而薄家口的一天又将开始新的忙碌。
从茶园到全业态
作为围绕茶做文章的村庄,薄家口村引领着当地茶产业的走向。
2400亩茶园,满足不了庞大的消费市场。位于干茶交易市场的日照茶仓,每天对鲜叶的消耗可达1000斤,年干茶销售额近2000万元。青年老板赵会会的思路很宽。近几年,作为薄家口村具有代表性的茶企,她创立的日照茶仓走出了一条“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基地+企业”的茶园托管模式。“过去老一辈的茶人们努力打造品牌,现在我们要守住品牌价值,就要把好茶叶的品质关,这样才能让市场更广阔。”赵会会说。
这一探索不仅有效保障了茶叶品质,也开创了一个新的发展模式。为了让更多茶农受益,这个发源于薄家口村茶企的托管模式已经在巨峰镇范围内应用。该镇依托茶香巨峰联合社,整合了后山旺、后山北头、费家官庄等7个村的近5000亩茶园。
今年,赵会会把更多精力投入到了村内的“共享茶空间”上,这里是巨峰镇商务茶旅路线的最后一站。大厅里陈列着多个茶叶品牌。上半年,某大型企业组织三批康养旅行团来到这里,还将持续开展此类活动。“茶叶品牌都是我们村自己的,摆在这供客户挑选,这样能让更多村民共享茶旅市场。”赵会会说。
与赵会会的发展思路不同,袁从波这些年一直“钉”在传统茶产业上。他认为:茶树品种好,干茶就能卖更好的价。因此,提升茶叶品质不仅在种植管理上下功夫,还要在茶树品种上动脑筋。袁从波研发成功无性系茶苗快繁技术,每年繁育无性系茶苗1000多万株。环境适应性好,以及当年栽种当年采茶的优势,让该茶苗供不应求,不仅供应本地茶农,还卖到陕西、内蒙古、西藏等地。
近几年,茶叶市场大浪淘沙,给薄家口带来新的挑战。茶企如雨后春笋,50多家大大小小的厂子各自为战,“御园春”“日照茶仓”等品牌虽已打响,但如何攥指成拳,打造一个更响亮的、代表“江北绿茶第一村”的区域公共品牌,答案依然不明朗。袁从波认为,要提升薄家口茶的附加值,不能只停留在初加工,研发深加工产品、探索茶食品、茶保健品等新业态,是未来发展的方向。薄军文认为,电商资源的开拓,让村里的茶走向全国各地,但在开拓市场的同时,大家要积极维护好薄家口的品牌形象。
面临问题,薄家口村在提升发展格局上开始了新的探索。
去年,村里的白茶基地已经投产,补齐了薄家口村没有白茶的短板。今年3月,薄家口鲜叶市场开始了升级改造,改造完成后占地规模扩大2倍,新建精品鲜叶区1处,鲜叶等次分级交易更为细化,在提升茶农卖茶便利度的同时,进一步满足茶企、合作社、加工作坊对不同级别鲜叶的需求。该村党支部书记邵志伟表示,2400亩茶园是经济支柱,也是稀缺的风景。下一步村里会在茶旅融合方面多做文章,用好共享茶空间等一批基础设施,不仅让产品走出去,更让游客走进来。
编辑:卢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