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武金:墨学“兼爱节用”思想照鉴AI时代,人文与科技需锚定“为人”初心
新黄河  9小时前

新黄河记者:李焜染  

10月18日,第十五届国际墨子鲁班学术研讨会暨第十届墨子鲁班科技文化节在枣庄滕州开幕。当天,中国墨子学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杨武金以《墨学的精神:人文与自然科学并重》为题发表主旨演讲,深入阐释墨家思想对当代社会的启示意义。开幕式后,杨武金就AI时代的科技伦理、墨学思想的现实价值等话题,接受了新黄河记者的采访。

AI时代的隐忧:科技发展需守住“为人”的底线

“科技是为人服务的,若脱离了‘人’的核心,再先进的技术也可能偏离正轨。”谈及当下热议的AI与科技伦理问题,杨武金开门见山指出核心关切。他以克隆人技术为例,直言这类突破伦理禁区的探索,可能加剧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掌握资金、技术的群体若垄断资源,将与墨子“使每一个人都有成为人的平等机会”的核心精神相悖。

在他看来,AI时代的科技发展潜藏着“差距扩大”的风险。“技术本身没有善恶,但使用技术的人、规范技术的制度若跟不上,后果不堪设想。”杨武金进一步解释,墨子生活的春秋战国与当今世界有相似之处:前者是诸侯纷争的“战国时代”,后者则面临局部冲突、利益博弈的复杂格局,“无论是巴以冲突的难解,还是科技领域的资源分配不均,本质上都是‘人与人’‘国与国’关系的失衡。而墨子‘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正是破解这些难题的关键:唯有平等相待、互利共赢,才能让科技成为普惠的力量,而非分裂的工具。”

墨学的当代三重启示:处理好人、物、科技的关系

“墨子思想不是尘封的典籍,而是能解决当下问题的‘智慧钥匙’。”杨武金将墨学对当代的启示归纳为三个核心维度,每一个都直指社会发展的关键议题。

人与人、国与国的关系,需以“兼爱”为准则。杨武金强调,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从个体相处到国家交往,都离不开“平等”与“和谐”。“墨子所处的时代战乱频发,他提出‘非攻’主张,反对侵略战争;如今世界虽无大规模战乱,但局部冲突、利益对抗仍在,200多个国家如何平衡利益、和平共处?答案仍在‘兼相爱,交相利’里——多问一句‘是否对他人有利’‘是否平等相待’,很多颠倒黑白、是非不分的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人要生存,就得处理与物质的关系,但绝不能走向过度消费。”杨武金引用墨子“节用”“节葬”的主张,结合当下环境问题警示:“地球资源有限,若一味追求奢华消费,不仅会造成资源浪费,更会加剧环境污染,人类只有一个家园,过度消耗的后果,最终要由全人类共同承担。”他以“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的传统智慧作比,强调即便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保障老百姓的基本物质需求、杜绝铺张浪费,仍是发展的根本前提。

“科技是人类创造的,最终必须回馈于人类。”杨武金指出,墨子在《法仪》篇中强调“以天为法,以利民为本”,这一思想对当代科技发展极具指导意义:无论是AI研发,还是其他前沿技术探索,都应优先考虑“是否对人类生存发展有直接益处”,而非盲目追求技术突破。“就像墨子评价鲁班的飞行器:再精巧的发明,若不能满足老百姓的实际需求,也不如实用的车轱辘。现在很多年轻人‘过劳死’,若科技发展带来的是更多人的身心透支,而非生活品质提升,这样的发展就偏离了初衷。”

打破学科壁垒:培养“文理融通”的复合型人才

谈及当下人文与科技融合的现实障碍,杨武金直指“学科割裂”的痛点。“长期的文理科分科,加上近现代科学的高度分化,导致很多学者‘各守一亩三分地’,学文科的不懂理工,学理工的缺乏人文关怀,形成了‘多张皮’的现象。”他认为,这种割裂不仅不利于单一学科的深度发展,更会导致解决复杂社会问题时“视野狭隘”。

“AI时代需要的是‘整合性人才’。”杨武金建议,从教育层面打破壁垒:中小学阶段合理调整文理分科模式,避免过早割裂知识体系;大学教育中,学文科的应补充基础理工知识,学理工的需加强人文素养渗透,“比如了解智能时代的思维方式,掌握科技伦理的基本准则,这样才能让科技发展始终与人文关怀同频共振。”

采访最后,杨武金强调,墨学思想的当代价值,不在于将其“神化”,而在于从中汲取解决现实问题的智慧。“无论是处理国际争端,还是应对科技伦理挑战,墨子‘兼爱’‘节用’‘利民’的核心精神,都是我们不可或缺的思想资源。让人文与科技并重,让发展回归‘为人’的本质,这才是墨学精神对当今世界的最大启示。”

编辑:俞丹  摄影:李焜染  摄像:李焜染  剪辑:王瑶华  校对:王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