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典:从文明属性看儒墨差异,墨子思想为当代工商社会注入传统智慧
新黄河  9小时前

新黄河记者:李焜染  

10月18日,第十五届国际墨子鲁班学术研讨会暨第十届墨子鲁班科技文化节在枣庄滕州开幕。全国政协委员、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院长王学典出席开幕式,深度参与这场聚焦墨鲁文化当代价值的学术盛会。开幕式后,王学典围绕儒家与墨家思想的核心差异、墨子思想的文明属性及当代意义等话题,接受了新黄河记者的采访,从文明形态视角解读两大思想流派的独特价值。

儒墨之异:同源溢流却根植不同文明土壤

“儒家与墨家并非‘对立关系’,更像是‘同源溢流’,二者都主张‘爱’与‘善’,但思想根植的文明土壤截然不同。”谈及儒墨差异,王学典首先打破“非此即彼”的认知误区。他指出,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爱”,主张从血缘亲情出发,“一圈圈向社会推广”,比如从爱家人延伸到爱乡邻、爱国家,这种“差序之爱”与农耕文明高度契合。“农耕文明以家庭为生产单位,依赖土地的稳定性,人们活动范围有限,血缘关系自然成为社会纽带的核心,儒家‘仁爱’正是这种社会结构的思想反映,符合农耕时代的人性实际与生活经验。”

而墨子主张的“兼爱”,则展现出完全不同的思想特质——“不分阶级、不分国家、不分地域、不分阶层”的平等之爱,背后是工商文明的需求驱动。王学典解释,墨子所代表的群体是“农与工事之人”,尤其是小手工业者、小生产者,他们生产的商品需要与外界交换,必须突破封闭的农耕社会圈子,“和更广泛的人打交道”。在这种背景下,血缘关系不再是唯一纽带,基于信任与道义的“义”成为关键,“墨子强调‘义’,本质上是为非血缘关系的社会交往提供伦理支撑,这与工商文明中‘跨地域交换’的需求高度匹配。”

他进一步补充:“二者并非否定彼此,儒家不反对广泛的爱,墨子也不否定血缘亲情,核心差异在于出发点与辐射范围,儒家从家庭向外拓展,墨子则直接指向天下人的平等相待,这种差异的根源,是农耕文明与工商文明的属性之分。”

墨子思想的工商文明基因:从“非攻”到“重技”的内在逻辑

“若用工商文明的视角解读墨子,会发现其所有思想都存在内在一致性。”王学典深入剖析墨子思想的核心主张,揭示其与工商文明的深度关联。在他看来,墨子“非攻”主张的背后,是商人对财产安全的根本需求,“资本的本性是追求财产安全,而战争、冲突、暴力会直接破坏商业交换的基础,只有和平稳定的环境,才能保障商人利益,这正是‘非攻’思想产生的现实动因。”

而墨子对科技与功利的重视,同样与工商文明逻辑紧密相连。“墨子不讳言‘利’,但追求的是‘天下之利’‘广大人群之利’,这种‘大利’观与商品交换中‘互利共赢’的原则相通。他重视科技改进,本质上是为了提升商品质量、满足更多人需求——比如作为木工的墨子钻研技术,正是为了让自己的产品更具竞争力,这与工商社会‘以技术创新推动发展’的逻辑完全契合。”

与之相对,儒家思想则更贴合农耕文明的需求。“儒家主张‘君子不器’,反对过度专注于技术,更强调人的全面道德修养,这是因为农耕文明中,家庭伦理与社会秩序的维护比技术创新更紧迫。而墨子的‘重技’‘重利’,恰恰是工商文明‘效率优先、互利为本’的体现。”王学典以“交相利”为例,指出墨子将“道义与功利平衡处理”的理念,比儒家“偏于道德理想主义”的倾向更适应市场经济社会。

墨学复兴的当代意义:为现代工商社会注入传统智慧

“墨子思想在汉代的沉寂,不仅是思想史的遗憾,更是中华民族在科技与工商文明探索上的损失。”谈及墨学的历史命运,王学典感慨道。他指出,直到明清时期,随着西方科技传入,人们才重新发现《墨经》中蕴含的光学、力学知识,意识到中国古代本就有与工商文明适配的思想资源;而到了近现代,随着现代化进程启动、工商文明到来,墨子思想的价值愈发凸显,“‘兼爱’契合现代社会的平等理念,‘非攻’呼应全球和平发展需求,‘重技’‘重利’适配市场经济逻辑,这些都让墨子思想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重要纽带。”

王学典认为,滕州作为墨子故里,举办墨子鲁班学术研讨会与科技文化节,正是对墨学当代价值的重要挖掘。“在工商文明主导的现代社会,我们需要从墨子思想中汲取智慧,如何平衡道义与功利、如何通过技术创新惠及大众、如何构建平等包容的社会关系。这些不仅是墨子当年思考的问题,也是当下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专访最后,王学典强调,解读儒墨差异不是为了“褒此贬彼”,而是为了更好地从传统思想中寻找当代答案。“儒家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修身齐家、重视伦理的文化根基,墨子思想则为现代工商社会提供了务实创新、互利共赢的价值指引。二者结合,才能让传统文化更好地服务于当代发展,这也是此次研讨会的深层意义所在。”

编辑:俞丹  摄影:李焜染  摄像:李焜染  剪辑:王瑶华  校对:王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