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黄河记者:李焜染
10月18日,第十五届墨子鲁班学术研讨会暨第十届墨子鲁班科技文化节在山东滕州开幕。与会的400余名中外专家学者围绕“‘四大全球倡议’视野下墨子鲁班文化遗产与当代人文和自然科学融合发展”主议题,及“墨学对科技人文融通的启示”“墨子清廉思想研究”“‘兼爱’‘善文化’与社会治理现代化”等分议题,分四组展开深度研讨,形成涵盖墨家科技思想、逻辑体系、当代应用、清廉文化、善文化等多领域成果,为传统智慧与现代发展的对接提供学术支撑。
聚焦墨家思想多维度研究,为科技伦理与文明互鉴破题
第一组专家学者以墨家思想的跨领域价值为核心,从科技思想、知识论、当代应用、经典校注四大方向展开探讨,观点交织互补。在墨家科技精神挖掘上,学者高深提出其核心体现在“求真务实、坚持真理、可靠真理标准、严谨表述”四方面;韩国学者黄晟圭聚焦《墨经》光学理论,强调其中“实用价值观与科学态度”对当代科技创新的借鉴意义;朱传棨则系统梳理春秋战国社会转型期对墨家科技观的孕育,揭示其历史根基。
知识论与逻辑学领域成果尤为亮眼。黄庆丽指出墨家知识论兼具“生命实践性、公共性、效益性”,教育是实现知识公共化、达成“兼以易别”社会理想的关键;姜宝昌重申“三表法”作为墨家逻辑基础的核心地位;蒋振远则细数墨子在力学、光学、数学领域早于西方的突破,如“力,刑(形)之所以奋也”对运动规律的认知,为当代科技强国建设提供历史自信。
当代应用研究更直面现实议题:李国良针对科技与人文融合的“技术异化、学科壁垒”困境,提出教育改革、研究范式创新的破解路径;李雯楷以墨家“兼爱”的平等、共享原则,重构数字时代伦理框架;梁飞、刘凡则建议用“兼爱正技”理念规范AI发展,让技术始终锚定“利天下”目标。此外,薛柏成对《墨经诂林》的校注研究、杨武金对墨子思想“人民性、实践性、科学性”的提炼,也为经典解读与当代转化搭建桥梁。
研究墨家制器与逻辑智慧,赋能科技传承与社会正义
第二组研讨聚焦墨家思想在制器理念、逻辑体系、社会规范等领域的独特价值,既重历史溯源,更重现实观照。制器与科技价值层面,钱永棒指出墨家继承“器以藏神”传统却摒弃形式主义,主张器物“服务实际需求”,与当代“实用创新”理念高度契合;秦彦士从科学哲学视角提出,墨家实证精神与逻辑体系可突破当下科技发展瓶颈;任国征等学者则直接关联“科技强国”目标,认为墨家在科学方法、价值旨趣上的追求,能为产业升级提供思想养分。
社会规范与逻辑研究同样深刻:马腾、刘薇分析墨子通过“天志”“法仪”“尚同”构建规范正义体系,以“非命”打破特权垄断,为当代社会公平提供传统镜鉴;马越梳理墨家逻辑发展脉络,强调其“服务社会政治伦理”的实用属性,是推行“兼爱非攻”的重要工具。此外,韩国建对《墨经》存在论的剖析、李灿对墨家“明鬼观”与战国地域风俗的关联研究、廖理纯提出的“以英烈祭祀培育墨家奉献精神”,也从多维度丰富了墨学的当代解读。
贯通墨学历史与现实,激活文化传承与治理价值
第三组学者以“墨学的历史传承与当代应用”为核心,横跨思想融合、复兴历程、宗教科技、廉政教育等领域。在思想融合研究中,陈慧琳解析韩愈“孔墨互用”思想,指出其以儒学为本兼采墨学的调和路径;崔壬杰、范国强则分别梳理张澜、中共早期领导人与墨学的关联,凸显墨学在近代思想转型中的影响。
墨学复兴与宗教科技融合成为亮点:盖立涛将清末民初墨学复兴分为“考据期、价值重估期、学术深化期”,清晰呈现其从文献整理到思想活化的历程;高华平研究葛洪将墨子纳入道教神仙谱系的举措,认为这是对墨家“宗教与科技双重身份”的认可,可为当代宗教现代化提供借鉴。廉政与教育领域,侯东风提出墨家“尚贤”“节用”思想助力秦国廉政建设的观点;刘凤存则提炼墨子“道技合一”“平等博爱”等六大育人思想,为现代教育提供传统资源。
聚焦“兼爱”与善文化,助力社会治理现代化
第四组研讨紧扣“‘兼爱’‘善文化’与社会治理现代化”主题,既有理论阐释,也有地域实践。王文东、牛冠恒分别从孟子善政论、善政的内涵与目的切入,强调其“以义统利、德法兼顾”的治理智慧;蔡佳欣、程文浩则梳理中华传统善文化渊源,认为其能完善慈善治理体系、助力共同富裕。
滕州地域文化研究成为特色:冯彬考证认定滕州是“邹鲁圣地核心”,“善”是其重要文化基因;冯君斌追溯滕州“善国”由来,介绍性善书院的传承历程;李广星、颜凤池等学者则结合滕州实际,探讨善文化在基层治理、三国文化融合中的作用。此外,谢鹏程从“兼相爱”“交相利”“非攻”“尚同”四维度剖析墨子人权理念,为当代治理提供价值参考。
除分组研讨外,“墨子清廉思想研究”成为专项议题,程文浩、王杰等20余位专家达成共识:墨子“节用、尚贤、修身、非攻”等理念与当代廉政建设高度契合。学者们系统阐释墨家“廉义、养俭、务事”的清廉内核,提出将其融入廉洁文化建设的实践路径,为新时代廉政建设注入传统智慧。
编辑:陈彤彤 校对:刘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