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曲黄河,从山东入海。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要久久为功,一年一年推、一年一年抓落实。近年来,山东锚定让黄河成为幸福河的宏伟蓝图,久久为功、层层推进。
大保护是大发展的前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山东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找到了平衡点。
如今,黄河正焕发出时代新韵,奔向永续未来。戳视频,跟随黄河的日记,见证黄河向绿而行的高质量发展。
一组数据,看山东“稳扎稳打、踏踏实实”的生动实践
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鸟类种类达374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26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66种,有38种水鸟的种群数量超过全球总量的1%。
加快沿黄生态廊道保护建设,累计修复湿地超过30万亩,建成“引、输、蓄、排”科学生态补水体系,构建“河——陆——滩——海”连通体系,河口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明显提升。
在全国推广耐盐作物新品种800万亩、累计培育耐盐碱作物新品种(系)68个,昔日盐碱地,今日新粮仓。
创建省级以上绿色工厂527家、绿色工业园区61家。
页岩油国家级示范区正式揭牌;
胜利东营原油库成为国内首个“碳中和油库”;
中海油千万方原油储备基地建成投用;
全国首个百万吨级CCUS示范项目正式投产;
……
数字背后,是山东坚定不移推进黄河口生态保护的生动实践。
“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
从“鲁豫对赌”开创先河
从被动“防污”到主动“共治”
从“隔河相望”到“共护一水”
黄河生态持续向好
不仅在一地 也在全域
黄河三角洲湿地修复成效显著,水质持续向好,生物多样性不断提升,“黄蓝交汇”的生态奇观背后,是山东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真实写照。沿黄地区经济稳步增长、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真正实现了“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
【非凡“十四五”】黄河口国家公园建设
2021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指出“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生态地位十分重要,要抓紧谋划创建黄河口国家公园,科学论证、扎实推进。”四年来,山东牢记嘱托,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战略机遇,高质量推进黄河口国家公园创建工作。
生态筑基,书写黄河三角洲的绿色篇章
秋日的黄河三角洲,芦花飞雪,红毯迎宾。蓝天白云之下,广袤湿地一望无垠,东方白鹳、苍鹭等珍稀鸟类不时驻足觅食,与周围景色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
山东一大批沿黄工程紧锣密鼓推进
8月底,济南黄岗路黄河隧道工程北岸明挖隧道段完成封底施工,北岸明挖隧道段进入主体结构施工阶段。
9月16日,“黄河第一跨”津潍高铁东营黄河公铁大桥两座主塔全部封顶。
津潍高铁东营黄河公铁大桥为高铁全线“咽喉工程”,大桥主跨达600米,采用“公路在上、铁路在下”的双层合建模式,全长2230.4米,是黄河流域跨度最大的公铁两用斜拉桥。预计今年年底之前完成全桥的主体工程建设。
近日,济南黄河体育中心游泳馆及全民健身中心项目实现主体封顶,项目进入屋盖钢结构吊装阶段。
尊重自然规律、坚持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文明与河流的共生共荣。
黄河水奔流不息。山东在与黄河的互动中不断创造文明,也不断重新认识这条母亲河。“尊重自然、守护安澜”的黄河文化内涵正被赋予新的时代意义,继续指引着中华民族的前行方向。
编辑:曹梦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