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黄河记者:李焜染
10月22日,菏泽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详解2025年全市水土保持工作成效。如今的菏泽,不仅以97.23%的水土保持率超出省级目标0.11个百分点、高出全省均值约11个百分点,更率先完成黄泛平原区首单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转化,走出一条“治理—转化—再投入”的良性循环之路。
菏泽市水务局党组书记、局长李嵩介绍,水土保持是江河治理的根本措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菏泽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大对水土保持的宣传与监管,全市生产建设单位法律意识显著增强,人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合规率由2021年的40.53%提升到2024年的71.22%。根据山东省水土保持公告,2024年度我市水土保持率达到97.23%,超出省级下达菏泽市97.12%的目标值,高出全省平均值约11个百分点,水土流失持续呈现面积强度“双下降”、水蚀风蚀“双减少”趋势。今年7月份,菏泽率先完成了黄泛平原区首单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交易,被省水利厅列为典型案例予以推广,探索形成了水土保持“治理—转化—再投入”的良性循环机制,有力推动了“两山理论”在平原区落地见效。
加强行业驱动,强化部门联动。严格落实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持续加强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工作全过程、全链条监管。建立生产建设项目管理台账,实行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工作监管全覆盖。推进部门协同、执法协作机制,严格落实行业部门监管责任和建设单位防治责任,切实把好人为水土流失防治第一关。作为水土保持主管部门,水务部门主动担当作为,积极履职尽责,在抓好优化营商环境的同时,依法依规对违法违规生产建设项目督促整改,有效转变责任主体履行法定义务消极被动的局面,最大限度防治人为水土流失。
今年以来,全市完成了408个水土保持疑似违法图斑的核查认定与查处,督促105个生产建设项目编报水土保持方案并取得批复,接收70个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自主验收报备,生产建设项目单位缴纳水土保持补偿费2648.84万元,水土保持资料系统录入率达100%,基本实现了全市区域内人为水土流失遥感监管全覆盖。
强化水保意识,突出宣传实效。全市水务部门积极贯彻落实《关于加强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的意见》《山东省关于加强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的实施意见》,将水土保持纳入党政领导干部培训体系,组织开展水土保持进党校活动,提升各级领导干部水土保持法治观念,为“管行业、管建设、管生产必须管水土保持”筑牢了思想基础。在社会层面上,深入社区、学校、生产建设单位进行宣传,营造学习贯彻落实水土保持法律法规的良好氛围,真正做到水土保持工作能够让人民群众听得见、看得清、摸得着、感受得到。
加强水土治理,改善生态环境。大力开展水系绿化,全市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河道的绿化达标率达到100%。目前,已完成省级下达我市年度10平方公里水土流失治理任务。经过持续不断的水土保持建设,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项目区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充分彰显,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
落实“两山”理念,推动绿色转型。我市积极贯彻落实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相关精神,进行专题研究,外出学习先进经验,组织各县区全面发掘辖区内水土保持生态资源优势,结合区域特点,综合考虑生态产品价值、市场潜力、可操作性等因素,建立水土保持生态产品项目清单,并逐一进行现场调研、论证评估和遴选,最终选取鲁西新区凤凰湖生态产业园区开展生态产品价值转换,该项目在原来废弃窑坑的基础上,通过实施土地整治、边坡防护、河道疏浚、植被恢复等水保措施,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10亩,取得良好的生态效益。市水务局与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积极协调,为价值转化项目开辟专属绿色通道,顺利完成了鲁西新区凤凰湖生态产业园区“水保+研学”经营权交易,实现了黄泛平原区首单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交易,探索形成了水土保持“治理—转化—再投入”的良性循环机制。
编辑:曹梦佳 校对:高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