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黄河记者:赵璐
蜿蜒3500余公里的海岸线,是山东的宝贵财富。“十四五”期间,山东是如何守护这片蔚蓝、建设“美丽海湾”的?在10月29日省政府新闻办的新闻发布会上,省生态环境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赵峰作出解答。
赵峰表示,“十四五”时期,我省高度重视美丽海湾建设,以全面落实“湾长制”为平台,以深入打好重点海域综合治理攻坚战为抓手,坚持陆海统筹、科学施策、系统治理,全省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从2020年的91.5%提高到2024年的93.6%,2023、2024年连续两年保持全国前三,累计建成6个国家级美丽海湾,数量全国第一,蜿蜒千里的齐鲁海疆水更清、滩更净、湾更美。
谋实顶层设计,明确美丽海湾建设蓝图
山东省将美丽海湾建设作为“十四五”乃至今后较长时期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主线,印发《山东省“十四五”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山东省美丽海湾建设提质增效工作方案》,明确美丽海湾梯次建设安排。同时,印发《山东省美丽海湾建设要求》,明确3种美丽海湾建设类型,不同基础的海湾“量身定制”建设路径,不搞“千湾一面”,提出“5+3+X+1”评价体系,以5项核心基本指标(海湾水质优良比例、海湾洁净状况、生物保护情况、湿地和岸线保护情况、海水浴场和滨海旅游度假区环境状况)、3项必选指标(公众满意度、入海污染源治理情况、突发事件应急响应情况)、若干(X)项特色亮点及1项长效管理机制为核心,对建设成效进行多维度、全方位的科学评估,确保每一个美丽海湾都“各美其美、人海和谐”。
强化陆海统筹,从源头削减入海污染
海湾之病,表象在海,根源在岸。为此,山东坚持陆海统筹、河海共治,深入推进重点海域综合治理攻坚战。在沿海及上游城市同步开展入海河流水质改善和总氮污染联防联控,扎实推进城市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等工作。2025年1—9月,48条省控及以上入海河流水质全部达标,13条主要入海河流总氮浓度均值较考核基准年改善18.6%。
持续强化海岸带环境综合监管。紧盯工业企业、海水养殖等关键领域,强化入海排污口监管,建立“一口一档”动态台账1.2万余个,为每个排污口配备了独一无二的“动态户口本”,全面记录其位置、责任主体及排放状况等,实现精准溯源、分类监管,牢牢守住海洋环境的“入口关”。连续五年开展“净滩”专项行动,采用“无人机航拍+人工现场巡查”相结合的方式,形成“发现问题—交办整改—效果核查”的闭环管理机制。
推进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提升海湾生态承载力
在控制污染的同时,我省严格海洋空间资源管控,大力实施滨海湿地、岸线岸滩、海岛等整治修复工程,持续推进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提升海湾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自我修复能力。截至目前,我省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共修复滨海湿地1.25万公顷、岸线整治修复60多公里。
赵峰表示,“十四五”期间,山东省通过一系列扎实有力的举措,在美丽海湾保护与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山东仍需巩固拓展“美丽海湾”建设成果,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海洋强省奠定坚实的生态根基。
编辑:刘雨 校对:刘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