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济南
山东宣传  2024年08月01日

“一城山色半城湖”是古人对济南的经典赞美,也是对济南的真实写照。如果说“山”是济南的风骨,那么“水”就是济南的灵魂。

济南,因居于古济水之南而得名,其后济水消失、大清河取而代之,后来黄河发生了决口,河水夺路北上,穿过山东运河,经小盐河,最终流入大清河,并由此入海。

在济南,黄河是济水、大清河生命的延续,三河接力哺育济南,见证和参与着济南的诞生、成长和发展。

山东济南百里黄河风景区内建设的堤防生态廊道景观带 新华社发

济水赫赫有名,为古“四渎”之一,“四渎”是古代四条独立入海的河流,即长江、黄河、淮河、济水。根据《禹贡》中记载,济水发源于河南省济源市王屋山上的太乙池,流经河南、山东而入海。

济水是我国最早的“盐河”和“丝路”,秦汉之前首都中原很大程度上依赖济水通道运输贡品和物资。魏晋以后,河南境内的济水河道已经湮没断流,鲁西湖区(巨野泽等)成为济水稳定的源头,济水始有“清河”之名。隋代开挖通济渠后,济水的巨野泽以上河段日渐湮废,巨野泽以下河段逐渐以称“清水”为主,但济水之名不废。

北宋熙宁年间,黄河在澶州决口,黄河水涌入清河,致使清河在历城,也就是现在的济南区域的东北改道,而循漯水故道入海。

南宋初年,济南降将刘豫在金朝扶持下建立伪齐政权。为便于将广饶一带的海盐运至历城再分销各地,刘豫征集民工在历城华山筑泺堰,使泺水分流,北支入北清河,南支导入济水故道,沿途开挖、疏通,使之蜿蜒东流约五百里,至马车渎入海。

此河因傍依改道后的北清河,遂名“小清河”,而北清河与之相对,得名“大清河”。伴随着大、小清河的形成,古济水河道在山东境内被大清河和小清河各据一段,分界点就位于历城华山,由此往上游的古济水河道属大清河,由此往下游的古济水河道变成小清河。大清河、小清河作为“黄金水道”,千帆竞渡,海盐之利带动商业贸易。

清末,黄河泺口风光。图源:济南市档案馆编《照片里的黄河故事》

过去,济南并非中心城市,济南城地位上升得益于元明后发达的内河航运体系,特别是贯通南北的“经济大动脉”京杭大运河开通后,济南成为繁华的水陆码头、盐业中心,济南地区扼守大小清河与京杭大运河交通要道、物流枢纽,使得济南缘运而聚商,依商而成市,随市而显貌,成为发达的内陆港口城市。济南通过大清河、小清河与大运河构成水网运输体系,一度成为“水陆四通”之地。

明朝之前,山东的省会一直是青州。大明洪武九年,朱元璋将山东布政司从青州迁到济南,济南府、历城县、山东盐运司、督抚军门等各级军政机关也纷纷迁入,山东的省会从此由青州迁到济南,直至今天。

从济南府的地理位置和山东的管理范围来说,省会设立在济南府,有利于沟通南北两京,并兼顾鲁西北和鲁西南,这意味着山东经济核心区由半岛中部向半岛西部转移的完成,这与济南良好的地理区位、便捷的水陆交通条件密不可分。山东省会由青州迁移到济南,不仅是行政中心与经济中心的合二为一,更是对济南经济中心城市的一种政治确认。

1855年,黄河在铜瓦厢决口,冲断了京杭运河,侵占大清河河道,运河南北之间的漕运被迫停止。

1908年,清政府与英、德两国签订《天津浦口铁路借款合同》,贯通中国南北的津浦铁路大通道从济南经过,时至今日,黄河上的泺口百年铁路大桥还在使用。当时,连接小清河黄台码头和黄河泺口码头的运盐铁路“清泺小铁路”,与胶济铁路连接黄台桥支线铁路接通,实现了“黄河、小清河、津浦、胶济互通货运”。

“盐仓码头”见证了小清河曾经的辉煌

胶济铁路、津浦铁路的开通改变了传统商路运输方式,形成了以铁路为主干,陆运商路与黄河、小清河水路运输相配合的运输方式。津浦、胶济两条铁路交汇于济南,一者通江、一者出海,将北京、天津、上海与沿线的冀鲁苏皖四省连接起来,并担负青岛和烟台等港口进出口物资运输和中转任务,将传统运输与铁路运输融合形成了新的交通系统。

胶济、津浦铁路与黄河、小清河航运联运,对济南来说就不仅是一种交通工具的变革,更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让济南从一个内陆城市,通江达海走出国门。

今日泺口黄河铁路大桥 图源:舜网

济南的城市形态受南部山区和北部黄河岸堤两面夹峙,主城区地形成为一个东西97公里、南北12公里的狭长低凹地带,这就是济南被形容为“一根油条在油锅里炸”的由来。

黄河是举世闻名的地上悬河,每年将4亿吨泥沙堆积在下游河道里,河床一旦淤积抬高到一定程度,就决口、改道,历史上曾周而复始。不得已,济南只能向东西两个方向发展。

转机来自济南黄河标准化堤防的建成。2004年,济南槐荫、天桥、历城黄河大堤建成一期标准化堤防,初步建成了由堤防、险工、河道整治工程和蓄滞洪区组成的高标准防洪工程体系,也为新时期黄河堤防管理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可以说,济南的防洪保障有了底气,携河发展就提上了议事日程。

小清河开启河海联运物流新模式

2017年12月1日,由中铁十四局集团大盾构公司承建的“万里黄河第一隧”——济南黄河隧道开工建设,从此开启黄河天堑由水上跨越到水下穿越的新时代。这也是黄河上第一条公路地铁合建的隧道。

2018年1月,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获批建设。借此机会,济南得以跨过黄河继续发展,济南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也应运而生。2021年4月25日,国务院批复《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建设实施方案》,成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实施纲要》中的唯一实体性新区。

从先行区到起步区,这意味着济南的北跨进一步得到了国家层面的认可,进入了实质性的实施阶段。可以说,济南正集全市之力,推动由“大明湖时代”向“黄河时代”迈进。目前,济南已有15条跨黄通道,按照规划,“十四五”时期济南将再建11条跨黄通道,届时将形成26条跨黄通道。

济南黄河大桥复线桥 新华社发

在水资源方面,济南其实是个缺水的城市。20世纪90年代,济南开始建设黄河水厂。1999年鹊山水库建成,一年之后该水库正式向黄河二水厂供水;同年,玉清湖水库建成,2001年与之配套的玉清水厂开始向市区供水。有了玉清湖和鹊山两大引黄水库后,济南的供水结构发生根本性改变,地表水和地下水供应量比例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2:8转换成8:2,黄河水变成了济南供水的主力军。

古济水、大清河、黄河承载着济南的历史和文化,共同孕育了济南的发展,见证着济南古往今来的繁华与变迁。如今,黄河文化已经融入泉城,成为济南文化中的重要部分。

当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与济南的“母亲河”相互融合,当济南进入黄河时代,当黄河成为济南的城中河,“千年一跨”必将让济南乘上高速推进的巨轮,进入快速发展期,成为“黄河流域中心城市”。(作者:张庆民)

编辑:韩璐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