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黄河记者:钱欢青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但幸运的是,虽然“总被雨打风吹去”,历史的“风流”总能被某些东西凝聚起来,让我们得以一窥曾经的风华。比如从地下出土的精美文物,比如在漫长岁月中积累下来的文献记载。而很多人也许会忽略,我们耳熟能详的成语背后,也凝聚着无数古代的“风流往事”。
如我常常翻阅的许晖的《100个成语中的古代生活史》,以成语为切入点,让人仿佛能“重返”古人的生活场景,读来令人兴味盎然。再如济南市考古研究院所编《成语说文物》,以济南出土文物为图例来重新解释成语,亦令人耳目一新。
成语反映了中国历史的久远、文化的丰厚,体现了汉语的博大精深和鲜明特色,它是中国历史的写照、文化的结晶、汉语的精华。济南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是西晋以来的东方名郡和明清以来的齐鲁首府。那么从济南“生长”出来的成语,又有多少呢?为了寻求这一问题的答案,文史学者周长风自2011年开始研究、辑录、考订与济南相关的成语,在济南市委党史研究院(济南市地方史志研究院)、济南市方志馆的支持下,于近期编著出版了《济南成语汇录》一书。
《济南成语汇录》洋洋大观,共汇录自西周至清末约2700年间的济南成语502条,分为“先秦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宋金元时期”“明清时期”4个部分,每条皆写明“释义”“出处”“示例”,为了使读者便于阅读和理解,还做了大量的“语译”与“注释”。作为有史以来第一部关于济南成语的著作,《济南成语汇录》从一个过去很少有人关注的角度,揭示与展现了济南历史文化资源的丰富与深厚,特别是历代济南名士在语言方面善创求新的精神格调。
具体而言,读《济南成语汇录》,首先会让人惊异居然有如此多的成语由济南“孕育”,或者说与济南有关。如大家耳熟能详的“一鼓作气”,出自《左传·庄公十年》,记录的正是春秋时期著名的长勺之战,更因其以《曹刿论战》为题入选《古文观止》及中学语文课本而人尽皆知,那么这个故事、这个成语和济南又有什么关系?原来它的发生地“长勺”就在如今的济南市莱芜区东北杓山一带。再如大家并不是太熟悉的“水木明瑟”,此成语形容湖池林木清爽洁净,风景优美。语出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济水》:“其水北为大明湖,西即大明寺。寺东北两面侧湖,此水便成净池也。池上有客亭,左右楸桐负日,俯仰目对鱼鸟,水木明瑟,可谓濠梁之性,物我无违矣。”而这一段直接引发自大明湖的话,还“孕育”了“濠梁之性”“物我无违”两个成语。
特别值得一提的还有和大明湖超然楼有关的一则成语。如今超然楼早已成为济南的网红打卡点,但很多人也许不知道,有一个成语“丈夫双泪不轻弹”,正是出自超然楼的建造者元代李泂的《夜行船·送友归吴》:“丈夫双泪不轻弹,都付酒杯间。”书中注释如此写道:“李泂(1280—1338),字溉之,元代济南人,工诗文,善书法,历任翰林国史院编修、翰林待制、翰林直学士、奎章阁承旨学士。曾参加《经世大典》的修纂,书成后因病辞官返乡。李泂府宅位于大明湖畔,建有天心水面亭。大明湖畔超然楼,据明崇祯《历城县志》记载,亦为李泂所建。”
想象一下,当我们漫步在大明湖畔,惊叹于超然楼亮灯的瞬间光彩,要是再能想起和它们有关的这些成语,心里一定会别有一番意味。因此,作为一部极具地域文化特色的工具书,《济南成语汇录》勾连起的,是济南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深厚的历史和文脉。经由作者的汇录、解析,我们从这些成语里看到了济南历史的风云,风光的明媚,人物的璀璨——“伏生之年”出自《史记·儒林列传》中的济南人伏生,这位“秦朝博士”偷藏《尚书》于墙壁内,在经学史上厥功至伟;“麦丘之祝”出自《韩诗外传》,其中记录的齐桓公与麦丘老人的“麦丘三祝”,广为流传,而麦丘邑正在济南市商河县,麦丘老人则是麦丘邑一平民;“管鲍之交”出自《列子·力命》,鲍叔牙墓至今还在历城区鲍山街道鲍山之麓;“孺子可教”出自《史记·留侯世家》,著名的张良与黄石老人的故事,“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此“谷城山”即位于济南市平阴县东阿镇北;“余勇可贾”出自《左传·成公二年》,著名的齐晋鞌之战,“三周华不注”的故事广为流传,“华不注山”亦称华山,在济南市历城区华山街道,赵孟頫曾有《鹊华秋色图》传世……
以《济南成语汇录》所见,直接出自济南名士笔下的成语当然为数众多,如出自李格非《洛阳名园记·李氏仁丰园》的“良工巧匠”“批红判白”,出自李清照《声声慢》的“寻寻觅觅”“乍暖还寒”,出自辛弃疾《美芹十论》的“指日可下”“形禁势格”,出自李开先《新编林冲宝剑记》的“棒打鸳鸯”“斗转天回”等等。还有出自张养浩《新水令·辞官》中的“信口开喝”。此成语释义“随口乱说”,书中并注明“开喝”,乃“宋元时戏曲演出的一种表演程式,后发展为正式演出前,由一位演员先到前台招呼观众,夸说演出大意。多写作‘开呵’”。书中此条下还写道——“亦作‘信口开呵’。元代尚仲贤《汉高皇濯足气英布》第一折:‘你待要着死撞活,将功折过,你休那里信口开呵!’亦作‘信口开合’。元代关汉卿《包待制智斩鲁斋郎》第四折:‘你休只管信口开合,絮絮聒聒。’亦作‘信口开河’。清代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十九回‘村姥姥是信口开河 情哥哥偏寻根究底’。亦作‘顺口开河’。清代石玉昆《七侠五义》第十回‘买猪首书生遭横祸 扮化子勇士获贼人’:‘四爷忽然省悟,自己笑道:我原来是私访,为何顺口开河?好不是东西。快些走罢!’”经过作者这样一番梳理,我们不仅知道了如今经常使用的“信口开河”,在济南名士张养浩笔下写作“信口开喝”,还知道了“开喝”于元代还有“开呵”“开合”等说法。
总而言之,作为首部关于济南成语的著作,《济南成语汇录》堪称一部成语视角下济南历史文化的“百科全书”。书中关涉每条成语的“释义”“出处”“示例”,甚而“语译”“注释”,都呈现了作者文史学养之广博及对济南本土历史文化研究之精深。对读者,尤其是济南读者而言,不仅可以藉此一窥济南历史文化之斑斓,更会油然而生一种文化自豪感。
数年前我曾遍访济南古村落,发现多处村落留有所谓“唐王东征”遗迹,有关李世民的传说更是随处可闻,但这些遗迹和传说大多不可考、不可靠,其中体现的只是升斗小民要与大历史、大人物产生紧密联系的内心欲望,是“皇权结构”下普通百姓的心理投射。而《济南成语汇录》则以确切的文献证明,原来那么多家喻户晓的成语,都确确实实和济南有关,如果说文化自信,那么这才是真实的而非虚妄的文化自信。
编辑:徐征 校对:杨荷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