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与济南泉水
济南宣传微信公众号  2025年05月08日

济南,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也是黄河流域中心城市,独具“山泉湖河城”自然禀赋,黄河与泉水交相辉映的自然风貌,赋予了济南厚重的文化底蕴和生态文明底色。

黄河与泉水,从地理交融到文化共生

济南的泉水文化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左传》中记载的“公会齐侯于泺,遂筑会盟台于泺”,因古泺水流入济水汇合口称“泺口”,是济南见于记载最早的地名,其会盟的“泺上台”便在今泺口黄河大坝。唐宋时期,曾巩、苏轼等文人墨客以诗词赋予泉水人文灵性,如“济南泉水天下无”的赞誉流传至今。明清两代,官方设立“泉课司”,通过制度化管理保障泉水清洁与合理利用,乾隆帝更以“甲天下”之誉定格其地位。

济南与黄河最近一次的亲密接触,始于1855年铜瓦厢决口后黄河夺济水河道。自此,黄河成为济南的“北界”,与城市形成了“相邻却疏离”的微妙关系。黄河的存在深刻塑造了济南的地理格局与水文特征。作为“地上悬河”,黄河河床高于济南市区约5-8米,其水位的涨落不仅关乎防洪安全,更通过地下岩溶网络与济南泉水形成隐秘的水脉关联。

在文化层面,黄河与济南的互动亦显深邃。元代赵孟頫的《鹊华秋色图》,以黄河沿岸的鹊山、华不注山为背景,勾勒出济南的山水诗意;明清时期,大清河、黄河漕运的兴盛使济南成为南北物资集散地,催生了商埠文化与市井繁华。这种地理与文化的双重交融,为“泉城”注入了壮阔与灵动的双重气质。

黄河与泉水,水脉相通的生态真相

济南第一座水厂“趵突泉水厂”,建成于1936年底,在没有自来水厂之前,济南市民需打井取用地下水。趵突泉水厂建成后,以趵突泉为水源地,每日向城关和商埠区供水2.2万吨。到了上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单位、居民与农业生产形成凿井高峰,影响了泉水的持续喷涌,随着城市的扩张,引进客水资源刻不容缓。

1985年,济南建设的黄河水厂投入使用。1999年库容量4600万立方米的鹊山水库建成,一年之后该水库正式向黄河二水厂供水;而就在同一年,库容量为4850万立方米的玉清湖水库也建成了,2001年与之配套的玉清水厂开始向市区供水,目前黄河日供水量已经达到城市用水量的80%。

济南2003年启动“保泉工程”以来,通过“调蓄补源、采外补内、开源节流”三大模式,将城市供水从地下水转向黄河水与地表水。科学监测表明,黄河水还能通过地下岩溶裂隙补给济南泉水,形成“地上悬河补给地下泉”的独特水文现象。济南泉水保护团队通过230个自动化监测点构建的岩溶地下水数值模型显示,黄河水占济南地下水补给量的40%以上,成为维系泉涌的关键外部水源。

黄河与泉水,水脉滋养下的城市跃迁

黄河与泉水的共生关系,正从生态保护向高质量发展延伸。济南起步区规划中,“氢能产业链”与“万亩粮食减损基地”依托黄河水资源,探索绿色产业路径;泉水大数据平台的建设,将实现1209处泉眼的可视化监测,为市民与科研者提供立体化水脉图谱。

济南“北跨”战略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国家战略的叠加,推动黄河与泉水从“物理相邻”转向“文化共融”。2024年,“济南起步区”以“鹊华秋色”为蓝本,打造黄河文旅长廊;泉水节期间,“起步号”花船串联黑虎泉与黄河码头,通过文创活动与生态展示,重构“泉河对话”的城市叙事。

文化层面,“泉·城文化景观”申遗工作因“泉龄”研究取得突破,济南拟复原元代《鹊华秋色图》景观,并挖掘黄河祭祀文化,打造国家级文化IP。正如山东大学王德刚教授所言:“黄河与泉水的‘牵手’,需将历史记忆转化为可感知的现代场景,让文化从纸上走入现实。”

从地质年代的岩溶涌动,到今日的智慧化守护,济南黄河与泉水的故事,是一部自然与人文交织的史诗。这里,每一滴泉水都承载着黄河的馈赠,每一段堤防都铭刻着治水的智慧。未来,随着“携河发展”战略的深化,济南将续写“因泉而灵、因河而兴”的崭新篇章,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提供“泉城样本”。

编辑:柏凌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