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四视障女孩成为盲文义工 “帮助别人是很有意义的事”
新黄河  11小时前

新黄河记者:李焜染  

哒哒哒、哒哒哒……5月13日,在山东省图书馆视障阅览室,盲文刻印机工作的声音连续不断,旁边的石亚瑄坐在电脑前,一边听一边删改着什么,她熟练操作着这些设备,她打印的材料并不是汉字版本,而是盲文。随着翻译、打印、装订成册,又一本盲文资料被制作了出来。

石亚瑄是山东交通学院法律专业一名大四的学生,2018年,正值大二的石亚瑄因一场疾病导致左眼失去光明。随着病情发展,她的右眼也只剩下光感。失明后的她休学了四年,在治病和康复期间,她一边战病魔,一边学会了盲文,还学会了中医基础理论。

盲文志愿者

石亚瑄“工作”的电脑里,存放着各种文件,大部分是最近需要翻译成盲文的材料。“复制、粘贴、打开……”每进行一个步骤,她的电脑都会发出屏幕朗读的声音,让她明白电脑已经完成了她输出的“指令”。

在这个不足20平方米的视障阅览室,石亚瑄已经志愿服务了近两年时间。2023年,热爱读书的她来到这里,盲文书籍让她如获珍宝。也是在这里,她了解到山东省图书馆可以为全国的盲人读者免费打印盲文资料,但是因为只有一位老师在负责,有时会忙不过来。石亚瑄就和这位老师商量,想过来帮忙一起做。

从那时开始,每个周末,石亚瑄都会来到省图视障阅览室为全国各地的盲人读者免费打印盲文资料。从初中生到年迈老人,这些盲人读者各年龄段都有。他们有的需要打印学习资料,有的打印文学著作,打印内容种类多数量大。从打开手机接收文件到使用电脑调整文件格式,再到操作打印机开始打印,一直到最后的装订整理邮寄,中间二十几道工序,十分繁琐。

“我现在正在打印的是初中生的英语习题,一共100多页,需要一页一页地翻译,打印,然后装订。”石亚瑄介绍,刚开始接手这项“工作”时,她很不熟练,努力摸索才做得越来越好越来越快。“我现在半年打印的数量已经赶上以前老师一年打印的数量了,减轻了老师很多的工作压力。”

突如其来的病情

与其他的视力障碍不太一样,石亚瑄20岁之前一直是一个健康的女孩,正常生活、正常学习。考上了大学,选择了自己理想的专业。

“那时我刚过完20岁生日,突如其来的病症导致我头痛,视力急剧下降,让我不得不立即进行手术。当我醒来时,却发现自己的一只眼睛已经完全看不见了。术后没多久,头痛又屡次复发,我只能接二连三地进行手术。直到病情稳定下来,我共经历了6次手术1次放疗。”回忆起手术的过程,她依然记忆犹新。

反复的手术,每一次住院都是怀着希望去的,但是术后效果并不是很好,好在放疗控制住了病情,但是最终她的左眼失去了光明,右眼也只剩下光感。“那段时间意志特别消沉,但是家人一直在鼓励我,母亲付出了很多,给了我爱和勇气。”

石亚瑄记得,有一次病情变化快,她需要去北京做手术,由于情况紧急她们只能乘坐深夜的绿皮火车,她们只买到站票,“怕我身体突然不适,又怕片子被折损,一路上母亲在精神和身体上没有一刻的放松,在车上站了一晚上后凌晨5点多下的火车,在等待医院开门的这段时间,我和母亲就坐在医院门口的台阶上,当时是冬天,寒风很刺骨,但母亲一直用那双温暖的手紧紧地握着我。等办理了住院,我做完检查开始输液,母亲需要看着输液管滴完再叫护士换输液瓶。过了好久,我从昏睡中醒来,才发现母亲从出发到现在竟30多个小时没有合过眼。从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不能再这么下去了,我不能再成为母亲的拖累了,我要么终结这一切,要么变得强大,扛起母亲身上的重担。”

从理工科变成法律专业学生

病情稳定后,石亚瑄打算重返学校,时隔四年,她向学校提交了复学申请。她在两周内入门了盲文和语音转换软件的操作,具备了重新学习的能力。此前石亚瑄在校就读的专业是理工科,如今因为视力受限,要换个专业重新读,她选择了儿时的梦想专业——法律。

法律专业的知识庞杂,所以每节课她都要用录音形式来记笔记。截至目前,她已经记录了上千条声音笔记。每天睡前,都会反复再听一遍,巩固当天所学知识。一学期下来,石亚瑄的每门课考试成绩都达到了学校要求的标准。

此前,她报名法考,作为济南市法考考场的首位盲人考生已经通过了客观题的考试,“我今年将进行法考的最后一项主观题考试。这种听写考试模式作为当地第一次尝试,在考试时间没有延长的情况下,一道题的题目在几百字甚至上千字左右,对于答题速度的要求极高。我最近也在不断准备和练习。”

石亚瑄说,有些考试如考研不能支持电子卷作答,对于一些中途失明的学生来说,“我们其实不需要延长时间的,能给我们一个可以用电子试卷作答的机会就好。”

她还参加多份“工作”

相对于其他的大学生而言,石亚瑄不仅每周上课,还会在图书馆做公益,同时她还会参加各种不同的社会活动,比如中医义诊、钢琴演出等等。

“我还会利用课余时间走进社区,为居民们进行中医义诊。我之前学过钢琴,有十级的水平,哪里有公益演出的需求我也会去。”石亚瑄说。

“我在生病期间得到过不少好心人的帮助,现在希望将这份善意传递下去。今年我大四了,我准备考过法考,然后有条件的话继续学习深造,或者找份工作,但在山东省图书馆做志愿者我会一直坚持下去,帮助其他需要帮助的盲人朋友让我特别开心!”石亚瑄笑着说。

装订完这本书目,她就完成了今天的所有“工作”,石亚瑄的母亲等在一旁,陪着她走出了图书馆。室外夕阳西下,照在了她们的身上,渐行渐远……

【记者手记】

除了看不见,她什么都能做

曾在一个活动中听到,“残障是一种流动的概念——所有人都可能在某些时刻进入这个光谱,也有许多隐形的残障,在生活中难以被看到和理解,比如慢性病、高度近视、心理疾病。”

见到石亚瑄,远处看着和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她会主动打招呼,也会热情询问“你怎么来的,路上远不远,喝水么……“等等问题,热情、阳光是她给人的第一印象。

石亚瑄有一双大大的眼睛,她喜欢阅读,动手能力也非常的强,一些复杂的装订工作她比正常人完成得还熟练,对待“工作”她也非常认真。对于生活,她也有着自己明确的计划,做志愿者,按摩推拿,中医义诊,钢琴演出等等,她还把自己弹钢琴的视频发布在了B站上,收获了不少网友的点赞支持。

石亚瑄可以用微信直接与记者交流,“这些都是读屏软件的功劳”,她每分钟处理文字的速度超过40字,与一般人使用手机或电脑处理文档的速度差不多。

除了看不见,她什么都能做。

在石亚瑄的眼里,她希望通过教育让自己走得更远,希望每一位视障朋友都能够通过阅读和学习唤醒自信和对生活的热爱。扬帆起航,勇往直前,完成更多心中的梦想。

摄影:李焜染  摄像:李焜染  剪辑:王春鹏  编辑:韩璐莹  校对:汤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