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黄河记者:刘瑞祥
今年4月份,第二批“泉城非遗人”公布,宏济堂中医药文化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武祥伦成功入选。5月13日,新黄河记者在宏济堂胶庄见到了武祥伦,并对其进行了专访。
武祥伦今年60岁,他16岁就开始跟着家里的父辈们学习宏济堂传统的制胶技艺,受他们影响,武祥伦对熬制阿胶一直有着严格的自我要求。
“真正极品的阿胶,应该是透如琥珀、质硬而脆、断面光亮。”在武祥伦眼里,阿胶的品质和要求没有最好,只能是更好,“常听老人讲,熬制阿胶要想做好做精是不容易的,这里边的学问很大,必须用心学。”
正是出于这种敬业精神和工匠精神,武祥伦才能在专业领域取得一个又一个突破:创新工艺,把熬胶过滤由古法120目增至200目;掌握提杂关键,提升产品质量;对金锅银铲进行重点指导设计,发明设备熬制阿胶获专利。
2012-2021年,武祥伦担任宏济堂手工阿胶厂厂长,其间他致力于宏济堂中医药文化的挖掘、传承和传播。1915年,宏济堂阿胶作为中方重要展品参加了美国洛杉矶举办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并一举夺得金奖,成为中国第一个获得国际大奖的中药制品。2015年,武祥伦携宏济堂古法阿胶应邀亮相意大利米兰世博会,展示传统中医药文化,向世人再现了“世博老味道”。
2022年至今,武祥伦从事技术指导,传授教徒。他说,必须秉承宏济堂“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百年古训。“传统制胶工艺不仅不能丢,而且还要不断传承和发展下去,因为这是一种文化。”
武祥伦表示,自己会把这项非遗技艺毫无保留地教给徒弟,这是他作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摄影:冯松豪 编辑:孙菲菲 校对:汤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