擘画新的“鹊华秋色图”!济南起步区798平方公里空间蓝图正展开
新黄河  6小时前

新黄河记者:黄敏  

随着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加快建设,济南向北发展的速度不断加快。近期,《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国土空间分区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已获市政府批复实施。这意味着,起步区798平方公里空间蓝图正式敲定。一幅新的“鹊华秋色图”正在黄河北铺展开来。

一张蓝图绘到底,为中新济南未来产业城、博物馆等提供空间保障

起步区在发展中构建了全域覆盖、多规合一、深度融合的“1+4+16+N”的规划体系。此次获批的《规划》即为“4”个综合性规划之一。

“分区规划是起步区面向2035年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是起步区未来空间发展的总纲,也是对起步区各类保护、开发、利用、修复等建设活动的总体性、全局性的安排。”在近日召开的《规划》解读记者见面会上,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起步区国土空间分区规划项目总负责人卢庆强告诉新黄河记者,国家对起步区有很高的要求,《规划》就是对国家重要战略部署的具体落实,承担着保护、发展、效能和治理的核心作用,探索建设一个与众不同的新区。

注重操作性成为《规划》编制的特点之一。济南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邵莉介绍,作为起步区空间统筹的顶层设计,分区规划与同步开展的各类专项规划密切衔接,统筹生态保护、城乡融合、市政交通、公共服务等多专业、多领域专项规划,绘就“多规合一”的“一张蓝图”,强化从总规到详规的实施传导。

“《规划》注重有序实施,从时间和空间维度上保障规划科学有序实施。”邵莉告诉新黄河记者,一方面,以交通优先、生态优先、公共服务配套优先“三优先”为主要发力点,在分区规划中制定了2025年的近期目标、行动指引和重点项目库,对“十四五”期间重点项目形成了有效保障;另一方面,在分区规划的引领下,起步区城市副中心(大桥组团)的城市设计、控规落地实施,擘画了‘一轴一谷、一核多片’的规划蓝图,为中新济南未来产业城奠定了空间基础,也为鹊山生态文化区、都市阳台等重点片区,以及电视塔、博物馆、科技馆等公共设施的规划建设提供了空间保障,让“一张蓝图干到底”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上都有了更科学的技术支撑。

新老互促打造都市圈核心增长极,联动雄安、郑州等城市协同发展

随着起步区加快建设,济南加速从“大明湖时代”迈向“黄河时代”。作为济南的未来之城、希望之城,起步区如何加快推动城河融合,成长为济南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极?对此,《规划》提出“城河融合—新老互促—极核吸引—区域联动”的空间协调模式。

与会专家认为,这一模式将对促进新老城互促,带动济南都市圈和省会经济圈协调发展具有重塑意义。

“在考虑一个新区的发展和建设时,绝不能只从新区本身出发,而是要站在城市整体的高度,思考城市与区域如何协同互动。这不仅是自上而下赋予新区的使命,也是自下而上决定新区能否成功的关键。”卢庆强认为,起步区的建设和济南的发展密切相关。当前,济南正从区域中心城市向国家中心城市迈进,进入都市圈时代,在这种情况下,新时期城区战略北跨不是简单的规模线性增长、空间复制扩张或者与南岸城区竞争有限的资源,起步区需要通过新动能的注入、功能提升和治理方式的转型,共同推动济南高质量发展,强化中心城市的主动担当和“强省会”的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在都市圈层面,《规划》强调南北共筑都市核心区,合力打造都市圈核心增长极。

“起步区重点推动北部建设的全面起势,《规划》的目标是打造一个综合服务、自主创新、高端制造、文旅消费等多元功能集聚的新区,这些功能与南部城区形成了明显的差异化。”卢庆强表示,未来起步区大桥副中心将与南岸老城区、奥体 CBD等节点共同构成济南都市核心区,作为济南强城建圈的桥梁纽带,共同承担区域服务、总部商务、对外交往等核心功能。差异化承担都市圈核心区功能方面,起步区应立足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促进功能互补、分工合作、错位发展,提升综合承载和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南岸主城区以现代综合服务和高端生产性服务业为基础,起步区重点增强科技创新、先进制造、开放枢纽功能,辐射支撑外围圈层的产业升级。

从空间互助的角度看,北部新区不仅是人口和经济主要增量的承载区,也是城市格局纵向拓展的重要支撑。按照《规划》,起步区不仅将打造北方区域互联互通开放新枢纽,山东半岛城市群集聚联动新龙头,济南都市圈开放协同发展新高地,还将打造为济南市携河发展新城区,与济阳、商河、齐河一体化打造新北部核心区。

更为关键的是,《规划》拉开济南都市圈空间框架,将构建面向区域、开放引领的“井”字形空间格局。通过以起步区为主体的北部城区壮大,向北加强与雄安新区的直联直通,向西通过沿黄北部通道的强化,建立与黄河流域中游地区郑州、西安等地的联系。

“这一发展策略形成极核引领和区域联动的‘井’字形空间格局。内圈是新老城区的融合发展,外圈则是从都市圈到省会经济圈的扩展。通过这种整体性安排,起步区将支撑济南带动周边地区的协同发展,实现区域整体性的战略布局。”卢庆强告诉新黄河记者。

创新打造“新时代现代化田园城市”,擘画“九镇百村嵌田园”图景

值得注意的是,《规划》建立了“新时代现代化田园城市”的理念,建设“南山、北水、中黄河”的生态空间新格局。

“立足新时代,贯彻新理念,我们积极探索起步区营城新范式,以一百多年前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为基础,融合济南‘师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城市基因,创新性提出了‘新时代现代化田园城市’的营城理念,构建‘一城五团十六区,九镇百村嵌田园’的组团式网络化空间格局,通过蓝绿空间筑底、功能产业联动、城乡融合发展、风貌特色引导等,实现规划理念和目标的全面落实和有效传导,打造中国式现代化的‘济南样板’。”邵莉告诉新黄河记者。

据介绍,所谓“新时代现代化田园城市”,根本是以人民为中心,以生态文明为引领,以高质量发展为主旨,以城乡一体为特征,以绿色低碳为发展方式,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一种理想人居范式,也是新时代新区建设一种可推广的模式。

按照这样的理念,《规划》强调“山水林田城乡”全要素融合,先生态后产业,先理水后筑城,规划蓝绿空间占比达到70%以上,同时统筹生态、安全和发展,将蓝绿生态空间、农业乡村空间、新城市空间有机融合。同时,坚持城乡共生一体,构建“一城五团十六区,九镇百村嵌田园”的组团化网络化城乡空间格局,力争实现“城在园中,园在城中,城野交融”的现代田园意象。《规划》着重构建全龄友好的公共服务中心体系,推动城乡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均等化布局,塑造城市、乡村、农业、生态融合发展新模式。

“当我们看到《鹊华秋色图》时,与一般地区相比,它带给人的感受以及对周边地区土地增值等方面的综合效益提升是显而易见的。探索新时代城市新区保护和发展的路径,为我国新区发展的2.0版本提供解决方案,这是起步区的使命和奋斗方向。”卢庆强告诉新黄河记者。

按照《规划》,到2030年,起步区核心优势基本塑成,城市综合功能基本完善。到2035年,起步区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绿色智慧宜居的幸福之城基本建成。到2050年,起步区建成全球创新创业资源汇集地和绿色智慧未来城。

编辑:韩璐莹  校对:汤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