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杀到了全国第一。近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引发行业震动:山东4月份汽车产量23.37万辆,首次登顶全国。
在这份亮眼的成绩单背后,作为山东汽车产业双核之一的济南,功不可没。
分钟级造车、全产业链布局、2000亿产业集群,济南用短短几年时间,完成了从“重卡之都”到“新能源高地”的弯道超车,在新旧动能转换中跑出了令人惊叹的“济南节奏”。
【1】
一个产业,“驱动”一座城。
作为老牌工业重镇,济南的汽车产业根基早已深扎—— 以中国重汽为龙头,这里曾在商用车领域构筑起不可替代的优势;当新能源浪潮重塑产业格局,济南果断按下转型加速键,成功引进了比亚迪、吉利等乘用车巨头,实现了从商用车“单轮驱动”到“商乘并举”的战略升级。
时间回到2021年,那是济南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关键转折点。当年8月,济南与比亚迪签署全方位合作协议;12月底,总投资150亿元的比亚迪新能源乘用车及零部件产业园在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破土动工。
随后的发展速度令人惊叹:仅用不到一年时间,2022年11月30日,比亚迪新能源乘用车项目首台整车下线,创造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济南速度”,刷新了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建设纪录。
如今,比亚迪在济南的总投资已高达484亿元,2024年济南新能源汽车产量接近40万辆,占全省新能源汽车产量的近三分之二。今年6月底,随着比亚迪二期项目投产,其年产能预计突破50万辆,将助力济南冲击全国新能源汽车产量前十强。
另一方面,中国重汽、吉利汽车等龙头企业也在济南加速布局。2025年一季度,中国重汽济南卡车制造公司整车产量达2.83万辆;济南吉利已完成月产10000辆的目标,形成10万辆整车的年生产能力。
中国重汽、比亚迪、吉利三大整车制造巨头,形成了商用车、新能源乘用车、换电车型等全场景产品集群,支撑起济南汽车产业“三足鼎立”的黄金格局,构建起“传统根基稳固、新兴势力领跑”的独特生态。
与此同时,产业与城市发展的强关联在济南持续凸显。
2024年,济南规上工业营业收入首破万亿,达10189.4亿元,其中汽车产业贡献度超16%。从2018年的8678亿元跃升至2023年的1.3万亿元,城市GDP的跃升轨迹里,清晰可见汽车产业的强劲推力。
以新能源汽车为支点,济南正演绎着“汽车产业成就一座城”的新传奇。
【2】
济南的野心不止于产能。
从核心零部件到智能终端,从制造到服务,一条覆盖全链条的产业生态正在这里加速成型。
在起步区,一座占地636亩的比亚迪智能车零部件配套产业基地已投入试运行,18套先进压铸岛配套整车生产,吸附近400家零部件企业集聚。
高新区弗迪动力电池项目,30GWh年产能的超级工厂不仅供应国内,更面向全球市场,同时吸引电工时代、亿恩新动力等企业布局储能系统集成。
比亚迪IGBT半导体项目填补山东在车规级功率芯片领域的空白,让新能源汽车的“心脏”实现本地化。
技术突破同样亮眼。济南二机床自主研发的新能源汽车大型一体化铝合金压铸零件自动化加工及装配线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单条产线可满足年产20万辆需求,已被吉利极氪、长安等头部车企争抢。
下游服务端同样布局深远。中国重汽新能源检测中心将打造世界一流的新能源整车及关键零部件研发试验能力;依托低轨卫星星座系统,提供厘米级精度的动态定位服务,推动高精度导航本地化应用,为智能网联铺路。国家重型汽车质量监督中心服务平台,以及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认可的质量检测实验室,为济南汽车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技术服务支撑。
新赛道上的“济南攻势”更为凌厉。
当汽车从机械产品蜕变为智能终端,济南以“双智”融合重构产业生态:被业内称为“国内测试里程最长、测试场景最丰富、测试环境最真实”的山东高速智能网联高速公路测试基地(莱芜段),可为智能网联汽车测试提供丰富的场景测试环境,支撑车路云一体化技术研发。“1+6”都市圈绿色基金推动氢燃料电池、智能网联等技术跨区域协同,到2025年建成充换电站800座、充电桩2.2万个,加氢站(含合建站)10座,实现重点区域全覆盖。
从上游核心零部件到中游整车制造,再到下游配套服务,济南构建的“制造+服务”全产业链,不仅强化了抗风险能力,更将本地化配套率大幅提升,成为支撑山东汽车产业登顶全国的核心竞争力。
【3】
一座城市如何为产业“开挂”?
济南汽车产业崛起的背后是一套系统性的政策赋能体系与城市级产业生态重构。
2023年,济南出台《济南市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和推广应用行动计划(2023—2025年)》:到2025年,济南将集聚新能源汽车骨干企业5家以上,关键零部件骨干企业10家以上,产业规模力争突破2000亿元。这一雄心勃勃的目标背后,是济南将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工业强市”战略核心支点的坚定决心,也是城市产业转型的必然选择。
更具创新性的是“绿碳出行”组合拳。济南创新性地建立了绿碳出行积分制度,让市民开新能源车能赚“碳积分”,让环保行为与产业发展形成良性循环;公共领域40000辆新能源车的目标,直接拉动内需;充电基础设施“村镇通”工程,推动充电网络向农村地区延伸,进一步释放县域市场潜力。
人才与协同机制同样关键。比亚迪单项目就带动5.7万人就业,济南职业院校开设新能源专业“订单式”培养;“1+6”都市圈绿色基金联动周边,与青岛形成“商乘互补”格局。从第700万辆比亚迪新能源车下线,到腾势 N7 等高端车型亮相,济南正以产业硬实力重塑 "智造新城" 的城市标签。
【4】
从老工业基地到新能源高地,从中国重汽的新能源重卡驰骋全球,到比亚迪的智能工厂刷新“济南速度”,济南的蜕变印证着一个真理:在产业变革浪潮中,城市的竞争力从来不是天生的,而是靠精准布局、果敢投入和持续创新砸出来的。
正如长春因一汽挺起工业脊梁,上海因汽车制造铸就经济高地,济南正以"新能源汽车之城"的雄心和实力,重塑产业格局,打造面向未来的汽车产业高地。
编辑:刘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