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黄河记者:柴颖颖
2025年的济南,空中将会出现一道流动的轨道交通风景线——济南高新云巴将亮相东部城区。
可能有些人对云巴还不是很熟悉,科普一下:云巴是一种行驶在U型轨道梁上的胶轮电动大巴,具有独立路权,采用全自动无人驾驶。
济南高新云巴串联唐冶、孙村、两河、庄科四大片区和中国科学院济南科创城、生命科学城、智能装备城三大产业园区,可实现高新东区产业空间与轨道交通的交融。作为全国轨道交通的“珍稀制式”,云巴未来还可与地铁2、4、8号线换乘,因而备受期待。
“设计是源头,方案是关键,图纸是核心。”设计不是简单的画图,而是作为工程的“灵魂”智绘出整个轨道交通线路的功能和形态,为施工提供精确的执行框架,其合理性直接影响工程的质量、成本和使用功能。
在云巴从无到有的过程中,山东轨道交通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的麻景瑞是关键角色——他是云巴的总设计师,带领着轨道院一支涵盖28个专业、近百人的精锐设计团队,用700多个日夜,完成了超46万张图纸设计,攻克了多项技术难题,让济南又一次在轨道交通建设之路上吸引了全国的目光。
从“0”到“1”:
46万张图纸见证“云巴诞生”
酷暑难耐的6月,当新黄河记者见到麻景瑞时,这位总设计师正在专注地审阅图纸,尽管左脚受伤依然坐轮椅坚守岗位,两个多月来,不能现场配合施工就在办公室电话沟通,不能线下参会就采用线上开会。
说起这条云巴线路的“诞生”,麻景瑞言辞间充满着感情。“在云巴设计阶段,我和团队同事们算了一下,绘制了686套图纸,累计46万张,这些图纸重量甚至达到了10吨。”麻景瑞看似轻松地说出这组数字,但从这些数字就能想象得到,每一张图纸的背后是无数次的测算、优化和调整,是团队成员无数个日夜的心血。
46万张精密图纸层层堆叠,足可垒起百米高塔。每一页线条的勾勒、每一处参数的标注,都化作托举云巴腾空的羽翼,见证这条空中动脉从蓝图走向现实。
“设计最忙的几个月,整个团队将出图计划表贴在墙上,挂图作战,无数个灯火通明的夜晚,听到最多的是办公室的方案讨论声与图纸翻阅声。3号线的地铁停了,我们的电脑没停,街上的公交停了,我们的手没停。陈庆周、田杰、栾兆健等好几名家远的同事就直接睡在了办公室,记不清有多少个不眠的夜晚,大家甚至都顾不上洗个澡,身上满是汗味,但谁也不嫌弃谁,蓝图出来了,我们笑了。”想起和同事并肩作战的时光,麻景瑞说,那时虽然是辛苦的,但此刻是甜的。
正是凭借着这份不畏艰难、勇于拼搏的奋斗精神,山东轨道交通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团队在2025年荣获共青团山东省委、山东省青年联合会联合授予的“突出青年集体”称号。
作为一种新兴的轨道交通制式,云巴的设计在行业内缺乏成熟的先例可供借鉴。设计团队面临着从零开始的挑战,在技术探索的道路上步步为营,于反复实践中不断校准方向,在未知领域中开辟着属于云巴的创新路径。
“云擎高新”:
集约化车场降本增效
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规划设计的节约,是最大的节约。云巴设计团队遵循“精确、精准、精细、精心”的设计理念,在综合车场设计中,化腐朽为神奇,将7栋单体建筑集约成一体,并将结构进行架空,让15万方填土“消失”。
新黄河记者了解到,云巴的综合车场地质条件复杂,现场高差将近7米,传统建设方式成本极高。设计团队创新性地采用了集约化设计,将原本分散的7座单体建筑整合为1座综合建筑,并采用架空层结构,既减少填土15万方,又巧妙地解决了百年洪涝水位问题,还节省了工程占地。
“我们对综合车场集约化进行了充分的调研,包括重庆璧山云巴、广州APM捷运线、深圳坪山云巴等,并与当地运营单位进行了多轮的研讨,最终实现了综合车场的集约化,并取消了试车线和牵出线。为工程降低工程造价8000多万元,盘活地块价值跃升。”
预见未来:
能“生长”的模块车站
云巴初期客流量少,按2列编组设计,远期客流增大时怎么办?麻景瑞在设计之初就想好了,模块化设计能让车站像细胞一样具有生长能力,将来客流多了,车站增加一组模块就能解决问题。
模块化装配式车站也是云巴的另一个创新点。设计团队在设计时采用了单元模块化结构,初期车站按2列车编组设计,未来客流增长时,只需增加一组模块即可扩展为3列车编组,无需大规模改造。
“轨道交通的建设必须考虑未来几十年的发展,为未来留足升级空间,不能只满足眼前需求。”麻景瑞说。这种前瞻性设计不仅降低了远期改造成本,还提高了建设效率,为城市轨道交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技术破冰:
自动运行系统让列车“自主思考”
“看这里,都是我们‘画’出来的。”站在云巴线路的彭家庄站,抚摸着站台的围栏,看着自己和团队成员亲手设计的图纸如今变成了真实可触的轨道和站台,麻景瑞无限感慨又无比自豪地说。
云巴最吸引人的创新之一,是全国首次应用了基于“车-车”通信的列车自主运行系统,让列车从“听从指挥”变为“自主思考”。
麻景瑞介绍,传统的轨道交通运行控制依赖地面设备,列车通过地面信号系统判断位置和速度。而基于“车-车”通信的列车自主运行系统则将控制设备直接集成在列车上,车辆之间通过实时通信自主调整运行状态,无需依赖地面信号系统。这一创新不仅提高了运行效率,还大幅降低了建设和运维成本。
“地面设备越少,后期的维护成本就越低,系统的可靠性反而更高。”麻景瑞解释,然而,新技术也意味着更高的风险。为确保万无一失,山东轨道交通勘察设计院团队成员在这一技术正式应用前进行了多次试验,选取试验段反复测试,直到系统完全稳定才投入实际建设。
细节制胜:
做传递温度的设计创想家
济南高新云巴设计的每一处细节都镌刻着人文关怀。实际上,云巴的线路规划并非一帆风顺,一般来说,轨道交通线路是沿着市政道路敷设走形,但在围子山处,道路两侧皆存在难以迁改的电力管线和燃气管线,强行迁改会给周边居民造成诸多不便。
“我们设计团队经过多次实地踏勘,用脚丈量围子山每个角落,用手触摸山坡每块景观石,为了避免管线迁改,不给老百姓带来不便,经过几十版的方案调整、经过几十种绿化植被的筛选。从冬天背雪到夏天顶雨,设计团队在项目前期就规划好了每块景观石的搬运、存放、保护、回迁细节,每个山坡的绿植种类,最终将云巴与山体绿化相融合,实现了工程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麻景瑞说,苦累交织的日子里,大家咬牙坚持,经受住了汗水与疲惫的考验,“最令我们自豪的是成功减少1公里的管线迁改,保障了居民的正常生活,节省了上千万元的工程造价。”
此外,济南高新云巴与轨道交通2号线、4号线、8号线的换乘系统也是设计团队的重点研究课题。他们多次与运营单位进行技术研讨,针对云巴与地铁的换乘流线优化、安检协同机制、客流组织方案等核心议题进行深度分析,构建了系统性的立体换乘解决方案。
其中,作为济南轨道交通线网中唯一地上地下三线换乘的复合型枢纽,彭家庄站凭借云巴系统的立体衔接,构建起覆盖东部片区的交通网络。
为了打造好这个标杆性换乘枢纽,提升乘客换乘体验,设计团队结合2号线既有工程条件、唐冶中央公园景观风貌、市政道路及管线布局,深入研究了十字路口东南西北四个象限,历经十余版方案迭代优化,最终形成的设计成果获得社会各界与主管部门的高度认可。
彭家庄站紧邻唐冶中央公园,设计团队既要给公园注入科技美学元素,又要不多占绿地,还要兼顾市政管线,创新性地将车站架空在非机动车道上,最大限度保留绿地空间,并同步重构公交接驳体系,打造“上有云巴、中有公交、下有地铁”的立体交通网络,这一设计不仅实现了交通功能的有机整合,更成为城市空间与交通设施融合共生的典范之作。
“很多人以为设计只是画图,但实际上,我们要考虑运营后可能遇到的每一个问题。”麻景瑞说,山东轨道交通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设计团队从轨道材质到信号系统,从车站布局到换乘流线,每一个细节都要经过反复推敲,真正做到人民地铁为人民。
从46万张图纸到全球领先的列车自主运行系统,从集约化车场到模块化车站,设计团队用创新和坚持,用有温度的设计,让济南云巴从构想变为现实。
2025年,当云巴正式穿行在济南的城市上空,乘客们或许不会想到,这条便捷的交通线背后,是山东轨道交通勘察设计院无数个工程师日夜的伏案设计、无数次的技术攻关。而默默耕耘的轨道交通设计师们,心中也永远有一条通向未来的轨道,等待他们去设计、去创新、去超越。
摄影:冯松豪 柴颖颖 摄像:冯松豪 剪辑:冯松豪 美编:赵鸣 编辑:陈彤彤 校对:杨荷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