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黄河记者:李震
十年友情,因一笔5万元借款陷入僵局。债权人李某多次催要无果,无奈诉至法院并冻结了债务人张某的账户。然而,当张某焦急表示父亲重病住院、急需被冻结账户缴费时,冰冷的法律程序撞上了迫切的亲情需求。一边是合法权益,一边是救命钱款,案件深陷法与情的漩涡。济南市槐荫区人民法院法官敏锐洞察双方困境,以情为桥、以法为据,耐心调解。最终,得知老人病重的李某主动申请解冻账户、放弃利息;深受触动的张某承诺分期还款。一场濒临破裂的友情在法律的框架下重燃温度,法官的智慧调解不仅高效化解了纠纷,更守护了两个家庭的安宁,实现了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完美统一。
据槐荫法院案情介绍,李某和张某系多年朋友。2015年,李某借给张某5万元,双方口头约定一年后偿还。到期后张某未能履约,经李某多次催要,双方补签借条约定两年内还清。然而债务到期后,张某仍未还款,李某经过多次催要未果,将张某起诉至槐荫法院,要求偿还借款本金5万元及利息。
立案后,李某为保障自身合法权益,申请了财产保全,法院依法冻结了张某的银行账户。张某对借贷事实无异议,但提交证据证明其父亲正住院治疗,因账户被李某申请冻结,急需住院缴费,情绪非常激动;李某则倍感委屈,认为自己几年来连利息都没向对方要过,已经仁至义尽,十年友情竟因追债产生隔阂。
法院方面表示,此案标的虽小,却深陷法与情的漩涡。一边是债权人合法权益亟待维护,另一边是债务人父亲住院治疗需要支付费用。如果通过诉讼程序解决,一方面张某因为父亲治疗花费了大量费用,可能没有实际向李某履行的能力;另一方面,张某的父亲急需用钱,需要尽快解决双方的问题。为尽快破解僵局,既能维护李某的合法权益,又不耽误张某父亲治疗缴费,法官决定尽快通过调解的方式化解纠纷。对张某,既理解其孝心与困境,更明确告知欠债还钱的法律义务,引导其认识到自身的还款义务,体谅李某多年的包容与起诉的无奈,尽快解决纠纷;对李某,告知其张某父亲的病情紧迫性,希望双方能尽快协商解决问题,尽快给老人治病。
据了解,当李某从张某处得知老人病重的细节后,主动提出解除账户冻结,当场放弃利息诉求:“法官,我想申请解除对账户的冻结,治病要紧,利息我也不要了,只希望他能渡过难关。”张某深受触动,也体会到李某诉讼的不得已,承诺找到新工作后每月还款,并郑重制定还款计划。最终双方达成和解:张某分期偿还李某费用,李某放弃利息并申请解除账户冻结。
面对掺杂着多年情谊的民间借贷纠纷,法官没有止步于机械适用法律,而是在查清借贷事实的基础上,捕捉到双方内心的情感羁绊与现实困境。通过沟通调解,既明确了张某的还款义务,保障了李某的合法权益,又唤醒了双方对往日情谊的珍视,让法律的刚性与人文的柔性相互交融。最终不仅高效化解了纠纷,更守护了两个家庭的安宁,真正做到了案结事了。
编辑:陈彤彤 校对:刘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