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儿童开超市,闲置捐赠品变善款 南部山区有家公益超市
济南日报·爱济南  11小时前

人物速写:“星淘淘”,“星”意为“来自星星的孩子”,“淘”是大浪淘沙,从中淘宝之意。“星淘淘”是一家由4位老师和50多个自闭症孩子开办的公益超市。货架上摆放的物品,是多年来由社会爱心人士捐赠的各类物品。在这里你会看到不一样的购物场景:有的人提着东西来,又买了东西走。

前不久,济南一家隐藏在山区里的超市备受关注。记者驱车来到南部山区东泉泸村这家超市,实地走访发现,这里从工作人员到货架上的商品,都有些特别。

络绎不绝的顾客从市区赶来,走进这家由仓库改装成的简陋超市里,仔细地在货架上挑选着商品,有的甚至选购了满满一小推车。他们排队在收银处结账。每一笔买卖的达成,卖出去的是一件件爱心捐赠物品,收进账的是一笔笔关爱弱势群体的善款。

当天,星淘淘公益商店的发起人张洪波向记者讲述了他们开店的故事。

星星之家

紧邻超市的另一个空间里,不断传来欢乐的歌声。循着声音找去,记者在这里看到了几名老师和一群少年。他们面前摆放着堆成小山的衣物。

“这些都是社会上的爱心人士捐赠的衣物,刚刚消完毒。我们正教孩子挂烫整理。”一位老师介绍,这些孩子,都是患有自闭症的儿童,唱歌是他们表达开心的方式。

张洪波也是一位自闭症儿童的母亲。当天,她的儿子源源也在这群孩子中间。多年前,她带着儿子辗转求医,期间认识了很多相同境况的家庭,他们都面临着孩子康复和经济压力等多方面的困难。更重要的是,由于家人忙于挣钱养家,许多孩子无人照料,康复治疗更成了奢望。

2017年,张洪波毅然辞去工作,创办了这家星神特殊儿童关爱中心,开始探索自闭症孩子康复、教育和托养之路。

从最初的6个孩子到现在共有50多个残疾孩子,他们来自全国各地。每一个自闭症孩子背后都有着一个不幸的故事。8岁的静静,父母均为重度残疾人,无人照顾幼年的她;8岁的双胞胎程程和祥祥都患有自闭症,疾病拖垮了整个家庭;13岁的孔孔,幼年时跟着爸爸送外卖,处境可想而知。

星神特殊儿童关爱中心无疑给了这些孩子一个安定的居所。在东泉泸村的星神校园里建有15亩地的爱心农场,这些年张洪波带着老师和孩子们种菜、种树、养鸡、养鹅……努力寻找一个自给自足、自我造血的长久之计。

爆改仓库

与此同时,社会上不少爱心人士开始关注这个群体,并不断送来温暖与关爱。

“去年冬天时,我们这里特别冷,室内温度只有5摄氏度。有一位志愿者了解情况后发了一条朋友圈,短短的时间我们就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五六千件棉衣。”张洪波说,她永远忘不了孩子们挑选棉衣时那欣喜的表情。“孔孔抱着棉衣就哭了。”心智不全的孩子,同样能被善意与温暖打动。

捐赠品数量远超需求,张洪波开始琢磨如何将闲置物品再利用。今年4月,她去上海考察一家名叫“善淘”的慈善超市,看到了他们将捐赠品进行消毒整理后销售,利润用于助残事业的全过程。

“我觉得这种模式非常适合我们。”在张洪波看来,这个过程中,闲置物品可以循环再利用,过程中可以带动残疾人就业,产生的利润能够用于自闭症儿童的生活和康复。

从上海回来,张洪波带着老师们开始改造这个300多平方米的仓库,他们全程没有雇用施工队伍,老师贴地砖刷墙,志愿者创作墙绘,残疾员工分类整理……大家一点点将积攒的大量捐赠品整理、消毒、定价、贴标签、摆上货架。

在这里你会看到远低于市场价格的商品,5元钱一个的便携式水杯、9.9元的电子手表……没有拆封的户外烧烤炉、迷你健身车、全套的书籍、衣服、学习用品、办公文具、日用百货,虽然是捐赠品,但几乎都是全新带包装的,各种商品可以说应有尽有。

爱的循环

采访当天,张洪波正与工作人员整理着最新的一批捐赠物品。撕掉胶带,打开厚重的纸箱。“哇!是烤箱!”一台容量颇大的家用烤箱仿佛闪着光,亮闪闪地呈现在孩子们眼前,让他们欢呼雀跃。在现场,记者还看到了一台崭新的扫地机器人,除此之外,多台小家电也丰富了“家电区”的货架。

“我们学校的索秀明老师还给我们捐了两件全新的手工刺绣衣裳,我们知道这都是她珍藏的。”张洪波指着货架上的两件衣服感慨,为自闭症儿童倾注了诸多心血的索老师说:“卖了给孩子们买糖吃。”

星淘淘刚刚开业不久,张洪波却有着长远的计划。“初期我们希望超市能正常运转,起码要足以支付残疾工作人员的工资和日常开支。如果运营得顺利,我们希望将来能搬到离市区更近、更热闹的地方。能够有更多的收入用于孩子的日常开支,最好是能帮助到更多的残疾人群体。”

炎热的天气里,依然有不少市民顶着酷暑驱车赶往这里,货架上的商品一件件变成数字输入到了收银系统中。令人感动的是,有的顾客前来采购的同时,又送来了新一批的捐赠品。而这些捐赠品将被摆上货架,等待着另一个富有爱心的人。

(济南日报·爱济南记者 王飞)

编辑:柏凌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