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济南街头出现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多节喷涂蓝色海浪纹样的有轨电车车厢在众人的期待中现身。
作为济南轨道交通济阳线的配属车辆,它们的到来标志着连接主城区与济阳区、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的交通大动脉进入了实质阶段,济南“轨道上的黄河时代”即将启幕。
双线并进 启幕轨道“黄河时代”
济南轨道交通济阳线
记者梳理发现,济南轨道交通济阳线项目可不简单,它创下了济南轨道交通的两项“第一”:首条跨黄河城市轨道、首条有轨电车项目。
线路全长约35.51公里,自济南东站始发,沿凤凰路北上穿越黄河后,经黄河大道进入起步区核心地带,终抵济阳区。沿途共设16座车站,平均间距2.35公里,覆盖了历城、起步区、济阳的重要节点,就像一条纽带,将这些区域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据了解,该项目预计2025年底通车,届时,主城区至济阳区的通行时间将缩短至40分钟,主城区至济阳工业园的时间也将大幅缩短。
济南地铁7号线
除了首条跨黄河有轨电车外,济南还有其他正在建设的跨黄轨道交通项目——轨道交通7号线备受关注,它是全国第二条、山东省第一条规划的跨黄河的地铁线路,其建设进展一直是市民关注的焦点。
按照方案,济南地铁7号线一期工程起于凤凰南路站,止于济北站,跨越黄河,线路全长约30公里,共设车站23座。
截至6月,济南轨道交通7号线建设全面推进,全线23座车站已全部进场施工,其中11座车站主体结构顺利封顶,3座正在进行主体结构施工,8座正在进行围护结构施工;多台盾构机正开足马力推进隧道建设。
7月3日,盾构机“春雷号”在济南轨道交通7号线工华区间右线隧道正式始发,开启597米的地下掘进征程。
济南轨道交通7号线预计2027年底通车,建成后,将与2号线、3号线、4号线、6号线、9号线实现换乘,构建起济南市更加完善便捷的轨道交通骨架线网。这意味着市民可以通过轨道交通7号线,快速到达城市的各个区域。
济南为何要同时建设跨黄河的轨道交通?
在山东大学齐鲁交通学院副教授、山东大学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主任张汝华看来,济南跨黄轨道交通的布局考虑了城市的发展战略、地理地形、人口分布、产业布局等多方面因素。
从城市发展战略角度来看,跨黄轨道交通的建设,落实了“北起”战略,加强了主城区与济阳区、起步区等北部区域的联系,促进了黄河两岸的协同发展,有利于打造济南城市发展的新增长极。“通过轨道交通,将主城区的人才、资金、技术等资源引入北部区域,带动北部区域的产业升级和城市建设,实现城市的均衡发展。”张汝华说。
在地理地形方面,黄河将济南分为南北两岸,给城市的交通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济南的主城区人口密集,产业发达,而济阳区、起步区等北部区域也在不断发展壮大,人口逐渐增多,产业逐步集聚。跨黄轨道交通的站点设置,紧密围绕着人口密集区和产业园区,方便居民出行和产业发展。济南轨道交通济阳线沿线设置的16座车站,覆盖了济南东站片区、起步区崔寨组团、济阳城区等人口密集和产业活跃的区域,为这些区域的居民和企业提供了便捷的交通服务,促进了人员流动和产业交流。
在规划方面,济南还集中谋划了周边区(县)中运量轨道交通项目。这些项目包括长清至平阴、济阳至商河、济南至齐河(德州)、章丘南至章丘北等项目。
其中,济南与德州齐河谋划建设的跨行政区域有轨电车项目备受瞩目。这是首次跨行政区域、跨越黄河应用有轨电车项目,线路初期规划连接京沪高铁济南西站与齐河县,采用电力驱动轻型轨道交通制式,预留向黄河北区域延伸条件。设计日均客运量达6.87万人次,服务济南主城区与齐河跨市通勤、旅游客流。项目被纳入济南都市圈交通一体化战略。
建成后,从齐河城区中心至济南地铁1号线方特站,乘车时间可缩短至30分钟,将有力地推动济南都市圈的协同发展,加强济南与周边城市的联系。
编辑:柏凌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