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农业+”全链条文旅业态 济南这座村庄蹚出致富新“稻”路
新黄河  6小时前

新黄河记者:王倩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关键。近年来,济南市把产业振兴作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重要引领,深入实施乡村产业提升行动,着力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为乡村产业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沿绣江河溯流而上,济南市章丘区明水街道西营村的近千亩香稻基地闪耀着金光。

这里曾是明水“大红芒”香稻的原产地,如今村集体经济合作社与省农科院联合成立香稻研发中心,流转土地600余亩,打造明水香稻标准化种植基地,进行良种培育、土壤改良,去年香稻亩产量突破1000斤。同时,发展稻田鸭、稻田蛙等立体循环农业,村集体年增收55万元,昔日的传统农耕焕发新生。

“明水香稻历经2000余年,优质不退、醇香不减,历为中外所公认,有‘世界香米之王’之美誉,主要品质特点是香、优、鲜、爽、珍。”说起明水香稻,西营村党总支书记李鸿波打开了话匣子。

为了带领村民走出一条致富“稻”路,在保持传统种植优势的同时,西营村积极开拓试验田,研发水稻新品种,如明水香糯、长粒香、津稻919等,丰富了产品线,满足了市场多样化需求。此外,还推出米粉、米团、粽子等系列产品,进一步提升了明水香稻的市场竞争力。

“从2019年起,我们跟山东省农科院展开合作,去年‘大红芒’的亩产突破了1000斤。”李鸿波喜笑颜开。“去年有家企业订购了15万斤香稻,光这一项就为村集体增加了30多万元收入。”

站在明水香稻科研基地远眺,观光步道蜿蜒其中,泉水潺潺流淌,水面倒映着垂柳与荷花,偶有几只白鹭低飞掠过,为这片田园添了些许灵动。成群的稻田鸭摇摇摆摆地穿梭其间,时而低头啄食,时而扎进水中嬉戏,与稻田相映成趣,构成一幅生机勃勃的田园画卷。

近年来,西营村探索出“以田养鸭,以鸭护稻”新模式。“通过观察发现,稻田鸭除草、除虫效果明显,在整个生产过程中省去了喷药环节,同时鸭子在田里活动,起到了活水肥田的效果,对水稻生长很有帮助,保障了水稻品质。”李鸿波称,这种模式在提升土地利用率的同时,把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打造增收致富新途径,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依托“一山两河三园”生态基底,西营村吸引社会投资1500万元建设“稻荷飘香景观区”,联合杭州千拓文旅公司专业运营,打造稻田观光、特色美食、农耕体验等“农业+”模式,形成“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文旅业态。

“我们打造的‘蟹宝王国’已经开业,暑假也推出了‘稻香蟹趣·童乐西营’暑期探索项目,家长可以带孩子走进我们西营村香稻基地,穿梭千亩稻田,参加‘遇见稻荷童’DIY绘画,解锁沉浸式田园研学新体验。”

赏荷美,听蛙声,闻稻香。西营村不仅再现着“稻花香里说丰年”的美好图景,更展现着“村强民富景美人和”的动人诗篇。

近年来,济南深化三产融合,不断丰富乡村业态模式,激活乡村产业强劲动能。着力发展“美丽经济”,建成全国最大玫瑰、单体兰花、红玉珠生产基地,每年推介10条以上精品旅游线路,培育中国美丽休闲乡村8个。同时,不断拓展农民增收渠道。完善“一村一业、一村一策”机制,实施联村共富产业项目348个,惠及1683个村庄,强化5%保底收益,建立多元化利益联结机制。2024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182元,增长6.2%。

摄影:王倩  编辑:陈彤彤  校对:高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