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黄河记者:赵璐 杨雯雯
7月的济南,热浪翻涌。南部山区尧庄村的无花果园里,青涩的“幼果”悄然探头,在炽烈的阳光下奋力汲取糖分,酝酿着一场甜蜜的蜕变。再过不到一个月,这些青翠的小果便将披上紫红色的盛装,成为点亮村庄希望的“致富果”。而这份希望的耕耘者,正是济南市残联派驻尧庄村的第一书记——徐浩。他带领村民,在这片土地上用心浇灌,让无花果的甘甜,真正化作乡亲们增收致富的幸福滋味。
产业筑基:小无花果种出甜蜜新希望
盛夏的尧庄村,大面积的无花果还未成熟,但是空气里都是果木甜糯的香气。徐浩正在和种植户交流着果子今年的长势,为即将到来的丰收季盘算着如何进一步打开销路。
“几年前村里刚引进无花果的时候,徐书记从锄草到浇水,这些农活都是他带着承包户一起干,很辛苦。”承包户刘珍说,眼前这一大片果园的无花果将在8月成熟,今年的高温天气和山间较低的气温,预计今年的果子还会更甜一些。
经过调研发现,无花果是一种高营养、高药用、多利用的食疗保健型水果,整个生长过程不生病虫害,也是一种独有的纯天然绿色食品。而尧庄村的地形、气候十分适合种植无花果。结合村庄的实际,徐浩瞅准了发展无花果种植产业。通过协调,济南市残联投入资金20万元助力无花果产业园建设。尧庄村则通过村集体流转土地15亩,引进优良品种波姬红,顺利建成无花果种植采摘基地。
然而,尧庄村的无花果产业发展历程并非一帆风顺。就在无花果即将挂果时,2022年7月12日,南部山区遭遇大暴雨,山水淹没整片果园,无花果根部的土壤几乎被连根冲走,如果持续浸泡,直接后果是颗粒无收。情况紧急,徐浩顾不上安危,拄着拐杖、晃动着身子冲进无花果种植园,用盆舀、用手清,村民们看到他率先冲入果园内,合力一边将积水排出,一边加高围挡,阻止雨水倒灌。当他跑着去扛预备的沙包,几次打滑没站稳摔倒到在泥水里,腿被泡得发肿,皮肤渗出了鲜血……
看到这一幕的村民,既心疼又佩服这位“拐杖书记”。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饱受风雨的无花果苗保住了,关系村庄产业发展的希望在尧庄村深深扎根。
2022年9月,尧庄村成片的无花果终于迎来丰收季。首届无花果采摘节开幕,当天前来的游客多达700多人,村里第一次接待这么多来采摘的市民。
如今种植基地的无花果亩产达2000斤,带动5户承包户、20余人就业。按照采摘价30元/斤计算,每亩收入可达5万元,累计带动村民增收60余万元。看到效益后,已有承包户开始扩种。为打开销售渠道,徐浩多方外联,跑市场、建渠道,在市内多个市场建立销售点。他还注册了抖音号,持续拍摄采摘视频,吸引了众多粉丝和社区团购。通过“直播+采摘+团购”的模式,实现了强村富民。
扎根南山:“村民就是我的亲人”
“徐书记!这么热的天,又出来转悠啥呢?”
“正要找您呢,周末组织咱村的老人孩子去查查视力,体验体验坐地铁,到时候您也去啊。”
在村头,村民见到徐浩远远地就打招呼,唠两句。在和村民“唠嗑”的过程中,新黄河记者了解到,趁着周末,徐浩组织了车辆来接村里的老人和孩子,去市区查查视力,同时体验坐地铁。
“转一圈下来,你看村子里几乎见不到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大部分老人孩子没有坐过地铁,我很想让他们也体验一下。”徐浩对新黄河记者说,在任职第一书记以来,徐浩早就把村民当成了自己的亲人。
村子里的“问题少年”,他来管。在走访中,徐浩注意到村里有几个初中生,聚在一起,抽烟赌钱逃课,形成了一个小团体。于是他从市区请来品学兼优的高中生,一对一,每周在村委会组织一次见面会,让城里学生和村里的学生结对子、交朋友,让村里的学生通过榜样的力量重新树立求学的信心。另外,他找到其中一个带头逃课的学生,带他到一家餐店刷盘子,并告诉他,弃学打工的体验看看你能否坚持下来。这个平时嚣张跋扈的男孩子在刷盘子的第三天,突然崩溃,抱着陪他打工的徐浩号啕大哭。自从那以后,他回到学校,不再自我放弃,给村里其他学生做出了表率,几位学生也跟随着回归了学校……
村里老人得了重病,他照顾。一个春节前夕,村两委会计突发重疾垂体瘤,在医院诊断得知,如不及时手术,将危及生命,当时产生了放弃治疗的想法。徐浩先是找到他在外打工的儿子,耐心做思想工作,告知他先把老人照顾好,陪同其一同到省立医院咨询,徐浩像亲人一样始终陪伴着。他用自己的工资购买了护理床、营养品,筹措住院费用,多次到医院和家中探望。后来老人手术成功,康复得也很好。
村里的残疾人,他来帮。自担任第一书记以来,通过走访调研,徐浩发现尧庄村共有29位残疾人,重度困难比例占5%,因为山区地形和身体原因,很难走出大山从事相应的工作,更多依赖于政策帮扶和家庭寄养,属于返贫监测重点人群,他积极争取帮扶政策,关联长效化机制。他还牵头成立了南部山区“助残志愿者联盟(第一书记联络站)”,搭建平台服务残疾村民及困难群众。联合29家爱心单位,300多名志愿者,累计开展70次志愿服务。截至目前,已通过“助残志愿者联盟”累计向帮扶村及南部山区捐赠款物169万元。
“在我心里,村民就是我的亲人。”徐浩说。
业态创新:一杯“乡村咖啡”唤醒露营经济
在尧庄村,能感受到远离城市喧嚣、被无花果清香围绕的轻松,也有一杯“乡间咖啡”带来的活力。
“露营图个啥?图的是忙碌完冲个凉之后,泡上一杯茶或乡间的咖啡,静静感受蝉鸣流水,风过林间的自然之音;提醒你这浮华世界不只是车水马龙,还有其他选择……”“80后”孙甲春把心目中向往的露营地建在了尧庄村,取名“晓暮青山”,在小红书上有网友推荐了咖啡和烤肉。孙甲春给露营地设计了一段标语:晓看天色暮看云,唯有见你是青山。
晓暮青山露营地不远处,还有一个可以让人们体验田园生活的“佳禾小院”,小院负责人是年轻的创业者王刚,他把村内闲置的土地整合,把原来的荒草堆改造成小菜园、大棚采摘园,建起植物墙、小景观,搭起帐篷、搭起露天茶室,让村庄具有特色,让村庄抓住农文旅的机会。
吸引孙甲春和王刚在尧庄村创业的,不仅是这里的自然风光,也离不开徐浩和村两委的真诚动员。鼓励返乡青年在村内创业,整合、流转村内闲置土地,让越来越多的“新农人”回到乡村,也为乡村文旅发展带来新的思路、新的渠道。经过与村两委商量,徐浩鼓励动员村内青年返乡创业,助力整合流转村内闲置林地12亩,开发农家自助小院、天然采摘、帐篷茶社一体的农文旅小业态。从夏末到初秋,走入村内40多户家庭,征求意见完成土地流转。
小业态经济为30位村民提供了回村就业机会,带动了“乡村微旅游”发展:一杯村咖啡,一碗农家饭,一片露营地,一方采摘园,一段环山路。打造“晓幕青山露营基地”“佳禾农场”“河畔农家乐”等多业态发展乡村旅游,合计投入50余万元。推动村庄北临103省道唯一过街天桥的顺利施工,实现一桥跨越南北路,坐公交车从市里直达村北头,营造了“捧一杯乡村咖啡,赏一日人文柳埠”氛围。
从青涩的幼果到挂满枝头的“致富果”,从寂静山村到飘散着咖啡香的露营热土,尧庄村的蜕变,浸透着“拐杖书记”徐浩的汗水与智慧。一根拐杖,支撑起他风雨中守护产业的坚定身躯,也丈量着他走进村民心坎的深情。希望不仅结在无花果树上,更孕育在相互扶持的温情里,生长在勇于创新的探索中。
摄影:赵璐 杨雯雯 摄像:赵璐 杨雯雯 剪辑:张成霖 编辑:陈彤彤 校对:王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