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三把钥匙”破解外贸逆境
新华网山东频道  昨天 07:19

据泉城海关数据,2025年上半年,济南市外贸进出口总值1240.9亿元,同比增长25.9%,较全国、全省分别高出23个、19.1个百分点。在当前复杂严峻的外贸形势下,济南何以实现进出口高速增长?

技术创新 推动出口“突围”

今年年初,两件直径8.6米的Y形过渡段锻件从伊莱特能源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的车间启运,后续经过进一步加工后,用于富液页岩气分馏设施。这标志着伊莱特的技术体系已得到国际顶级能源项目的认可。

该锻件是项目的“能源关节”,必须同时具备流体转向、压力调节、应力分散等多项功能。伊莱特采用了径轴向整体轧制技术,内部结构均匀,即便在极端恶劣的工况下,也能确保稳定运行。

随着伊莱特品牌在国际上越叫越响,订单源源不断涌入。“上半年,公司出口额较去年大幅增长。”伊莱特销售中心国际部部长赵明静介绍,目前公司出口产品以风电法兰为主,还有大型环形锻件以及管道法兰等,已出口到30多个国家和地区。

近年来,伊莱特频频创造行业之最,背后是创新技术的支撑。而技术的先进性使其拥有国际市场上抢订单的底气。

赵明静介绍,2007年开始伊莱特就先后与西门子歌美飒、维斯塔斯等国际领先的主机厂建立了合作,当时一台风机的装机量只有650KW、7550KW,最大的也就1.55MW,所用法兰直径在2-3米,近20年过去,合作仍在继续,随着风机装机量的提升,国外法兰的直径也到了8-9米。

如今,企业还在不断突破制造极限,去年启动的“超大型关键核心锻造零部件项目”预计2026年投产,通过引进22米轧环机、2.2万吨自由锻液压机等设备,将进一步增强大型化锻件产品的供给能力、优化产品结构,全面满足未来核电、风电、水电等各类清洁能源装备的环锻件需求。

从“成本竞争”到“技术引领”,这是济南制造业正在经历的转变。

从上半年数据看,济南高新技术产品出口131.6亿元,增长11.1%,且近12个月以来有10个月保持同比增长,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同时,随着我国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的持续提升,上半年济南市自主品牌产品出口392.4亿元,增长11.3%,占比接近全市出口总值的一半。此外,新能源汽车作为“新三样”产品之一,出口规模大幅增长,出口值超过3亿元,增长3.5倍,占到了济南市“新三样”产品出口总值的76.9%。

生态创新 带动产业集聚

“上半年,公司外贸进出口实现44.5亿元,总营收超77亿元。”山东能源集团国际贸易发展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山能国际2024年3月由山东能源集团组建。对于一家刚成立一年多的企业,这样的成绩单相当亮眼。

“公司从全国各地聘请外贸人才,并持续走出去拓展市场,成效显著。”该负责人介绍,目前公司主要从事煤炭、铁矿、原油等大宗商品进口。

作为头部企业,山能国际也在带动着外贸企业的集聚。

在经十路与凤凰路路口东北角,山东能源集团打造的济南国际贸易产业园预计明年2月建成。产业园将通过贸易带动产业聚集、服务增强企业黏性、金融助力产业孵化的路径,实现上下楼就是上下游,进一步放大产业集聚效应,利用供应链金融配套、产业基金孵化、出海辅导、平台赋能等多种措施,集聚一批贸易物流领域的大型企业,助推济南市外贸增量提质。

目前,建设与招商同步展开,2025年园区上半年共招引企业18家,累计招引企业36家。山能国际通过自身供应链为园区企业赋能,还将搭建“易鲁通”山东国际贸易产业综合服务平台,赋能贸易物流企业的全生命周期。上半年所有入园企业共实现营收约170亿元,其中外贸进出口额约65.8亿元。

随着济南市外贸企业竞相发力,上半年全市具有外贸实绩的企业6004家,增长14.7%;进出口实现正增长及新增企业4146家,占69.1%。其中,头部企业带动作用明显。济南市外贸规模10亿元以上的头部企业16家,合计进出口575.2亿元,增长61.3%,占进出口总值的46.4%,拉动济南市外贸增长22个百分点。

其中,国企进出口239.7亿元,增长1.25倍;民营企业同样表现活跃,5709家民营企业贡献了762.1亿元的进出口值,增长19%,拉动济南市外贸增长20.2个百分点。

政策创新 营造更优环境

7月2日,泉城海关为山东圣泉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签发了一份中韩原产地证书。“公司前5个月出口额突破1.2亿元,仅5月当月出口2800多万元,同比增长4成。”企业相关负责人冯磊介绍。

圣泉新材料是一家致力于以高性能酚醛树脂、高端电子化学品等研发、产销于一体的高新技术民营企业,是酚醛树脂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产品出口50多个国家和地区。

随着来自全球各地订单数量的急剧上涨,需要海关签发的原产地证书也变多了。作为海关高级认证企业,泉城海关对其提供一对一辅导,帮助其获得“核准出口商”资质,自行出具原产地声明,减少官方证书申领环节,增强贸易灵活性和国际竞争力。同时,主动帮扶企业研究关税减让差异,助力其充分享受自贸协定红利,优化跨境贸易成本。前5个月,泉城海关为企业出具原产地证书221份,签证金额5078.51万元,预计减免关税203万元。

进出口成本瘦身腾出的资金活水,圣泉集团积极用于智能化转型,不久前获评2025年省级化工产业智能化改造标杆。

“我们不断优化原产地签证服务,上半年签发出口原产地证书27144份,金额135.24亿元,预计为企业减免进口国关税约2.11亿元。”泉城海关党委委员、副关长、新闻发言人贺娟介绍,泉城海关推动降本增效,进一步提升外贸效益,指导享惠主体用足用好海关减免税政策,上半年减免税款7803.8万元;推进中欧班列企业境内运费扣减拓展至CIF方式,上半年为54家企业扣减运费2005.5万元,为企业节省税收成本290.2万元。

与此同时,泉城海关完善通关模式,进一步提高进出口效率。实施“7×24小时”预约通关机制,保障通关“零延时”;推广“预约查验+优先出证”,上半年出具出入境检验检疫证书2396份,压缩证书签发时间50%以上;推广“铁路快速通关”,上半年保障济南中欧班列开行429列次,进出口值40.8亿元;省内率先实施整车出口“一票多车”模式,上半年综保区出口整车6712辆、货值18.5亿元,分别增长3.3倍、3.1倍。

编辑:柏凌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