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十大链群”跃迁“13+34”体系,济南工业的后劲和挑战在哪里?
济南日报·爱济南  昨天 10:44

7月21日,青岛市公布了“10+1”创新型产业体系产业链主企业名单,62家具备产业引领能力的企业亮相。两个月前,济南召开全市深入实施工业强市发展战略工作推进会议,宣布济南工业强市顶层设计迭代,从“十大链群”跨越到“13+34”产业链体系。济青两市齐齐要抓产业链“牛鼻子”。

“链长制”不是新鲜事物。山东2021年启动“链长制”,至今已是第五个年头。借隔壁青岛公布62家链主企业的契机,剖析一下省会济南从“十大链群”至“13+34”体系的产业跃迁,以及卡链发展的挑战。

01

产业体系之变

济南曾经的“十大链群”指的是: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高端数控机床与机器人、新能源装备、精品钢、新材料、工业互联网。

亿恩新动力生产车间

最新版“13+34”体系里,“13”指的是13条标志性产业链,分别是:空天信息、人工智能、汽车、集成电路、专用装备、电子信息、新能源装备、高端数控机床与机器人、高端软件、钢铁、先进材料、现代医药、食品与生物制造。“34”指的是13条标志性产业链下面细分为34条重点产业链。

对比两份名单,变化不少。

首先,新增了3个标志性产业链。分别是空天信息、专用装备、食品与生物制造。

其次,有4个产业名称有变化。“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变为“汽车”;“生物医药”变为“现代医药”;“精品钢”变为“钢铁”;“新材料”变为“先进材料”。

再次,1个产业更加细分。“新一代信息技术”一分为二,变为“电子信息”和“高端软件”2个标志性产业链。

最后,1个产业链走向整合。“十大链群”里的“工业互联网”没有延续到13个标志性产业链里,应是被整合到其他产业链中,或者作为支撑体系的一部分。

02

三个新产业成为焦点

值得关注的是,13条标志性产业链里,空天信息、专用装备、食品与生物制造这三个“新面孔”被赋予“标志性”地位。

齐鲁卫星发射升空瞬间

空天信息产业是济南“从无到有”塑造的产业新优势。该产业链包含商业航天、低空装备2个重点产业链,以济钢集团有限公司为“链主”企业。目前,济南在全国率先完成商业航天“通信、导航、遥感”三大领域布局,空天信息产业集群入选省级未来产业集群,济钢集团卫星制造项目获国家发展改革委核准批复,济南空天信息山东省实验室获批,空天信息大学正在加紧推动去“筹”。截至2024年底,济南空天信息产业规模已超过250亿元,较2023年增长12%。

专用装备由临工重机等企业牵头,突显济南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地位的强化;食品与生物制造产业的晋位,是济南推动传统食品产业转型升级和生物技术发展的硕果。

这三个新增领域都是济南近几年成型起势的新赛道,响应了国家“十四五”规划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后续有很大发展潜力。

吉利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

此外,“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变为“汽车”,可以看到济南对“传统汽车产业强链”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建链”坚持“两手抓”的决心;“生物医药”变为“现代医药”,彰显济南对医药大健康产业全面覆盖的雄心;“新材料”变为“先进材料”,强调“先进”属性,凸显济南对材料产业性能优越性和产业化潜力的看重;“精品钢”简化为“钢铁”,一字之差背后,是济南对钢铁产业转型升级的坚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链群”拆分为“电子信息”和“高端软件”两个独立标志性产业链,缘于济南对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培育卓有成效,该产业因长足发展而拥有了“裂变”新赛道的实力。

03

新体系更细分更精准

相较而言,济南市重点产业原先被概括为“十大链群”,每个集群相对宏观,强调规模、营收和综合竞争力。其优点是便于宏观管理和资源聚焦,但细分不足,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不够明确。

电工时代生产车间

为推动工业强市建设,济南市全新构建了“13条标志性产业链+34条重点产业链”的层级结构。其中,13条标志性产业链作为顶层设计,覆盖更广泛的产业领域,每条链由“链长”负责,且明确链主企业,锚定提升产业链韧性和安全性;34条重点产业链作为细分支撑,明确重点发力方向,便于资源集聚。例如,集成电路标志性产业链细分为半导体材料、设计、制造等5个重点链条。

从“十大链群”到“13+34”矩阵组合,济南重点产业结构更加清晰,有助于政策制定部门精准施策,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导向性;有助于招商部门结合现有产业基础和特色,精准发力,卡链补链;有助于各区县之间差异化发展,避免同质化竞争。

为真抓实干、务求实效,济南市还以空天信息(低空经济)、人工智能、机器人、新能源装备四个重点产业为突破口,建立由市级领导牵头的产业发展办公室,打通产业链上下游关键环节,推动创新要素高效集聚。

04

“卡位入链”新考验

“卡位入链”是山东省近年来创新实施的一种产业链发展机制,主要目的是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协同发展。在现实操作中,“链长-链主-专精特新”三级协作模式面临诸多挑战。

首先是信息不对称。链主企业与中小企业的供需信息往往不对称,这会导致对接成本高、周期长。针对这一痛点,济南提出每年每条标志性产业链组织不少于4场“链主+专精特新”对接会,发布“三张清单”(链主需求清单、中小企业能力清单、风险清单),促成技术合作与订单对接。

福瑞达生产车间

产品能力有鸿沟。许多中小企业面临资金、人才短缺等短板,难以达到链主的质量要求。比如,比亚迪半导体要求车规级芯片的良品率需达99.99%,但很多中小封测厂工艺水平仅95%,形成不易跨越的“入链门槛”。针对这一痛点,济南把技术改造作为产业链升级的关键一步。据统计,济南市有1717家“规上”工业企业在近两年内有设备更新改造需求,占“规上”工业企业总数的60%。

技术标准有壁垒。有的产业标准化体系缺失,链主企业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精力去筛选符合技术标准的“专精特新”企业。针对这一痛点,济南强化创新驱动,推进制造业研发中试平台优化布局、共享共用;定期征集发布大企业技术创新需求榜单,组织中小企业“揭榜”攻关,形成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合力。

合作缺乏黏性。部分链主将中小企业视为“备胎供应商”,仅向配套企业开放低附加值的部件订单,不肯开放核心场景。针对这一痛点,济南建立企业诉求办理常态化渠道,鼓励“链主”企业向中小微企业开放供应链;深化区域供需对接,推动济南都市圈产业协同融合发展;支持各区县(功能区)立足本地重点产业链,分行业举办特色化供需对接活动,多措并举助力企业挖掘订单、拓展市场。

优宝特四足机器人

公开报道显示:今年以来,济南市产业链长(市级领导)牵头制定“一链一策”,帮助企业协调土地、环评、融资等堵点;越来越多的链主企业开放生态位、发挥技术引领作用。比亚迪在济南带动400家本地供应商形成“1小时配套圈”,降低物流成本30%;天岳先进发布碳化硅衬底切割技术需求,3家“专精特新”联合揭榜,研发周期缩短50%;浪潮集团向中小企业共享工业互联网平台,降低数字化转型成本。

这些都是非常可喜的产业新变化。

济南计划2025年13条产业链总规模达1.1万亿元,形成6个千亿级集群。今年1-5月,汽车产业链已实现173.9%的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速,这充分印证链式发展卓有成效。期待“链长统筹(政府)+链主引领(大企业)+专精特新支撑(中小企业)”的三级驱动模式强化产业韧性,创造更大产业价值。

(文/图济南日报·爱济南记者 韩霄鹏)

编辑:柏凌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