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0架无人机点亮泉城夜空:揭秘泉水节科技盛宴背后的创意与硬核实力
新黄河  2025年07月26日

新黄河记者:陈元昊  

7月25日,2025济南国际泉水节拉开大幕。当晚,一场由5000架无人机组成的空中盛宴点亮泉城夜空,这一山东规模最大的无人机编队表演,不仅为市民带来震撼视觉冲击,更成为展现济南“科技+文化”融合创新的生动注脚。

作为济南能源集团所属济南低空经济发展集团的重磅力作,这场表演背后蕴含着深厚的泉城底蕴、创新的文化表达与硬核的科技实力,揭开了济南低空经济与文旅融合的全新篇章。

从泉脉文脉中提炼的“空中诗篇”

从趵突泉的汩汩涌泉到大明湖的碧波荡漾,从古人笔下 “家家泉水,户户垂杨” 的诗意画卷到现代泉城的地标剪影。“25日晚无人机秀所有图案,均提炼自济南的自然基因(泉、湖)、历史文脉(诗、词)与当代符号(地标、标语)。”济南能源集团所属济南低空经济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向勇介绍。“本次无人机表演的图案创意源自泉城深厚的自然与人文底蕴。”

此次无人机秀由5000架无人机完成,通过矩阵起飞、星空降落,依次展现泉水渊源、泉涌天下、未来之城和活力济南四大篇章。多彩绚丽的光线图案给市民们带来了一场视觉盛宴,不少市民忍不住驻足掏出手机留下这独有的视觉记忆。无人机秀的飞行画面,也为市民带来无与伦比的震撼视觉与科技体验。这些创意不仅是对济南地域文化的致敬,更以科技为笔,让市民在光影变幻中触摸城市的文化根脉。

科技赋能下的文化与产业共振

对济南而言,这场表演绝非简单的视觉盛宴——它是一次泉水文化IP的“科技重塑”。通过无人机编队的创新表达,将静态的泉水文化转化为动态的空中艺术,既强化了市民对 “泉城” 身份的文化认同,更探索出“低空经济+文旅”的融合新路径,为济南建设“文化之都”提供了科技赋能的鲜活样本。

对泉水节而言,这5000架无人机更是“点睛之笔”。它以科技为桥,让传统文化焕发新活力,不仅激发文旅消费潜力,更为济南打造 “国际文旅名城” 提供助力。

规模与细节共筑的视觉奇观

“作为山东规模最大的无人机编队表演,5000架无人机的协同本身就是一大亮点。”向勇介绍。更令人惊叹的是其画面设计的巧思与精度:依托全新操作系统的高动态渲染能力,系统通过叠帧算法实现光影无缝衔接,构建出“时空折叠”式的视觉叙事。

新黄河记者了解到,本次飞行画面的每片“空中花瓣”的边缘光晕过渡误差不超过0.5秒,滚动的光影渐变自然流畅,让静态图案拥有了动态生命力。这种艺术与科技的精准融合,将泉城的灵秀与现代科技的严谨完美交织,为观众呈现了一场沉浸式的 “空中奇幻世界”。

300项专利支撑的“空中交响乐”

无人机表演的震撼效果,源于济南低空经济发展集团自主研发的硬核技术。依托“四全” 管理体系(全域监视、全时通联、全程服务、全维保障),集成北斗增强、5G-A通信与智能AI编队技术,5000架无人机在复杂空域中实现了精准协同。

其核心支撑是一套基于超300项专利技术构建的无人机编队集群控制系统:高精度定位算法实现厘米级定位,确保每架无人机在夜空中“各就各位”;动态路径规划算法能实时调整飞行轨迹,规避碰撞风险;分布式组网架构更是突破传统局限,让系统效率较行业平均水平提升300%,单控台即可轻松调度万级规模无人机。

此外,济南低空经济发展集团自主研发的智能电池管理系统,也让无人机续航达25分钟,远超行业15分钟的平均水平,为这场“空中演出”提供了稳定的“能量保障”。

济南低空经济的“硬核担当”

流淌千年的古城风雅正与现代科技成功结合的背后,正是济南低空经济发展集团实力的缩影。作为山东省首个低空经济全要素运营平台,集团成立于2024年9月,注册资金5亿元,肩负着推动区域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使命。

除了无人机编队表演,集团已构建起覆盖30大应用场景的“低空服务网络”:126架单兵无人机、35台大中型智能机库,已完成医疗样本转送3000余架次、农林喷洒10万余亩、智能巡检3775公里……其自主研发的无人机一体化飞行管控平台,更是集成了航线规划、智能分析等全流程功能,成为低空经济的“智慧中枢”。

未来,济南低空经济发展集团将加速布局无人机物流、城市空中交通等场景,助力济南打造全国低空经济创新示范高地。而这场泉水节的无人机盛宴,正是其以科技之翼赋能城市发展的生动开篇——当5000点星光在泉城夜空勾勒出文化与科技的轮廓,一个属于济南的低空经济新时代,已悄然开启。

摄影:王汗冰 王锋  剪辑:孟天宇  编辑:曹梦佳  校对:王菲  摄像:孟天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