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又新晋打卡地。
近日,位于济南东站片区,白泉生态保护项目正式对市民免费开放。该项目复活了濒临消失的千年名泉泉群,填补了东部城区高品质生态休闲空间的空白。开放当日,就吸引了众多游客,自然水面、植物景观、多功能区尽显休闲野趣,白泉涌沙、灰泉赏莲、麻泉观鱼等“十泉十品”让游客流连忘返。
白泉,位于济南东站东北侧一公里处。金《名泉碑》、明《七十二名泉诗》、清《七十二泉记》和当代济南新七十二名泉均收录其中。
白泉泉群作为济南市十二大泉群之一,以“泉涌白沙”奇观闻名。因泉水携带白沙形成白色沙堆得名,清乾隆《历城县志》记载“白泉出纸房村北,方十亩,中有大泉,间数刻一发,声如隐雷,多涌白沙,故名”。白泉古称白象河、白野河,为坝子河的发源地。泉群周围,稻田蔬甲、荷塘遍布,素称鱼米之乡。
“泉涌白沙”奇观世所罕见,与地质构造、水地质条件等有关。清代地理学家刘献廷在《广阳杂记》中记载“沙随水涌,如珠粒簇簇”,推测与地下“沙脉”有关,这一观察与现代地质学对砂层含水层的认知相吻合。
如果说在济南名泉泉群中趵突泉、珍珠泉等各擅胜场,那么,从历史文化而言,这白泉不仅“出身”高贵,且自带流量、灵性十足、诗意满满。
钟灵毓秀,风雅无限。400多年前,明代“后七子”领袖李攀龙于此修建“白泉精舍”,是李攀龙的住所之一。白泉精舍不仅是李攀龙生活居住的地方,也是他创作诗词、与友人交流唱酬的场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见证了当时文人的风雅和文学活动,是济南历史文化的重要符号之一。
李攀龙有《夏日袭生过白泉精舍索赠》传世,其中“白泉钟乳色,黄鸟窃脂声”描绘了白泉的景色。从“弘治四杰”之一边贡诗云“石栅啼黄鸟,溪泉拥白沙”可以看出,白泉精舍周边有白泉涌出白沙,石栅栏环绕,还有黄莺啼鸣,一派田园风光。清代历城诗人陈永修《过白泉即景有感》诗中有“不见沧溟精舍开,名泉依旧水潆洄”之句,可见白泉在当时也是文人雅士喜爱的景观。
人杰地灵,砂砾成筹。南北朝时期,宋文帝派名将檀道济率军与北魏军作战,进驻历城。北魏军断绝宋军粮草来路,宋军欲撤军。檀道济灵心慧性,看到白泉涌出的白沙后,心生一计,夜间让士兵把沙子堆成沙堆,天亮前把少量粮食撒在上面,远看像粟米。北魏军以为宋军粮食充足,不敢进攻,宋军得以撤退,“唱筹量沙”(边呼喊计数边用沙子充作粮食)的典故由此而来。
著名文史学者周长风辑录的《济南成语汇录》,自西周至清末约2700年间,济南“生产”的成语502条,“唱筹量沙”是其中重要的一条。
曾几何时,部分泉眼断涌,生态受到损坏。自2024年9月开工建设生态保护项目,运用杉木桩勾勒泉池轮廓,以景石垒砌生态驳岸,精心疏通泉群间的水系脉络。通过清运渣土、回填种植土、构建浅塘湿地及疏密相间的林地,成功复原地质奇观。
泉池如镜映天光,稻黍随风翻细浪。如今的白泉更加“水灵”,已蝶变为生态与文化共生的城市绿洲。“稻田养泥鳅”生态循环农业,成为生动的自然课堂。儿童乐园、滨水步道、亲水平台……用复活与创新、智慧与诗意,为市民营造更滋润更幸福的生活。
泉畔行吟,这是“历史的天空”。景石驳岸,已亘古千年。白泉有“灵”,先贤有知,他们身后的这座城市正在一代代建设者手里展露新姿,是敬天爱人、城市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共舞之姿。
编辑:柏凌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