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位协同发展!起步区布局新能源核心装备生产制造,齐河、临邑等布局配套风光电站
新黄河  8小时前

新黄河记者:黄敏  

8月28日,新黄河记者从济南市“深入实施工业强市发展战略”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作为“工业强市”战略实施的重要承载地,起步区将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地区对接协作,引导京津冀、长三角投资机构及社会资本重点投向产业链关键环节和延链补链强链项目。

发布会上,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产业促进部部长景旭东表示,前期,根据济南市“13+34”产业链体系,结合发展实际,确定了起步区工业领域“5+2”主导产业链条,其中5是济南市13条产业链中的汽车、新能源装备、高端数控机床与机器人、专用装备、人工智能产业,2是起步区的特色产业链,包括能源供应、核技术应用。起步区已分别制定行动方案,逐个产业梳理“链主”企业、关键配套企业、核心产品技术、重点推进项目等清单,分门别类出台了具体举措。

按照计划,未来,起步区将靶向招商,构建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有针对性地开展产业链建强补链,各有侧重,分类实施。“有优势”的汽车、新能源装备2条产业链,龙头项目体量大、行业引领性强,已初步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对此,起步区将继续服务比亚迪、爱旭等领军企业做大做强,加速释放产能,及时掌握企业战略投资动态,引导企业加大工业技改、科研创新、增资扩产,着力打造标志性产业链;“有基础”的专用装备、能源供应2条产业链,链条完整性、高端化水平有待提升,对此,起步区将瞄准产业链关键环节、核心技术和薄弱环节,做好上游招引、下游配套,增强产业竞争力;“有发展前景”的3条产业链,即高端数控机床与机器人、人工智能、核技术应用产业链,与未来产业前瞻布局紧密相关,起步区将抢抓风口,加快招引培育一批支撑性好、带动作用强的骨干企业,形成具有全国竞争力的优势产业集群。

起步区将盘活资源,引育更多新质生产力项目。充分发挥起步区资源优势,放大政策、基金、场景等要素赋能作用,着力推动产业创新,蹚出一条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路子。政策方面,起步区将积极响应国家统一大市场建设,加快制定支持产业发展政策包,系统构建产业政策服务体系,在提高招商精准性的同时,支持鼎点激光、温声玻璃等域内优质存量企业加速新旧动能转换,实现“老树发新芽”。基金方面,依托已落地的黄河母基金、AIC股权投资基金等34只基金,强化资本运作能力,重点投小、投早、投硬科技项目;联合社会资本设立产业投资基金,通过股权投资、并购重组等方式,吸引优质企业和技术团队落地。场景方面,围绕产业发展需求,深度挖掘整理应用场景,定期发布合作机会清单,鼓励中新绿色科技研究院、绿动氢能等科研院所、链主企业、科技企业开展行业试点探索,落地一批重大原创性、领先性场景应用项目,吸引集聚一批高成长性企业。

起步区将坚持协同发展,做大做强产业规模。在发展中,着力构建深化产业链协作机制,推进与区域重大战略、周边地区、优质企业的对接合作,不断壮大产业规模。从协同方向看,起步区将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地区对接协作。依托中科系落地院所、南洋理工大学等平台,加快推进起步区与北京、上海知名高校就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等方面协同联动,推动更多产业化项目、科技人才落户起步区,引导京津冀、长三角投资机构及社会资本重点投向产业链关键环节和延链补链强链项目,提升产业能级。同时,加强与济南都市圈产业协同。坚持错位发展、资源共享,深化产业分工协作,例如围绕绿色能源发展,谋划打造“一核多点”联动模式,即在起步区布局新能源核心装备生产制造及技术攻关,在齐河、临邑等周边区域布局配套风光电站的产业链格局,助力济南都市圈产业协同融合发展。起步区也将加强企业间供需衔接。鼓励龙头企业通过优化采购机制、搭建对接平台、完善配套服务等措施,向中小企业开放供应链;引导中小企业围绕“链主”需求及自身发展,推进数字化转型、智能化改造等项目建设,加快推进“链主”企业、上下游配套企业在起步区集聚集约发展,夯实工业经济“压舱石”,全力为工业强市建设贡献起步区力量。

编辑:柏凌君 李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