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黄河记者:黄敏
8月29日,“产业链上的山东好品牌”济南市企业家系列记者见面会第二场——“机器人产业链”专场举行。新黄河记者从现场获悉,山东德晟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德晟”)通过独创的钢管工艺数据库与智能机器人协同技术,助力中石油、宝钢等行业领军企业人工成本降低70%,制造费用降低40%,生产效率提升200%,成为该行业“隐形冠军”。
螺纹丝扣自动检测机器人填补全球行业空白
发布会上,德晟董事长赵胜林回顾了创业历程。2005年,他创立了山东德华一机床数控设备有限公司。历经十年艰苦攻关,成功研发出管体车丝机、接箍车丝机、管坯锯等高端数控成套装备,性能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完全替代了进口,攻克了该领域的国内“卡脖子技术”,是国内唯一能提供此类成套装备及智能化工厂解决方案的供应商。
洞察到工业自动化的巨大潜力,2015年赵胜林开始布局,联合山东大学机器人领域资深博导共同构建产学研联盟。2018年,他创立德晟,专注于高端智能装备的自主研发与机器人应用创新。德晟的核心定位是打造“高端装备与机器人数字化、智能化工厂”,赋能冶金、钢管、汽车、有色金属、新能源等领域,满足全流程智能化需求。
赵胜林表示,德晟为石油套管、管线管、接箍加工提供完整的数字化工厂解决方案。通过独创的钢管工艺数据库与智能机器人协同技术,助力中石油、宝钢等行业领军企业显著降本增效:人工成本降低70%,制造费用降低40%,生产效率提升200%,推动了高耗能企业的绿色化智能转型,成为该行业“隐形冠军”。
在石油钢管领域,德晟研发了螺纹丝扣自动检测机器人,融合远心光学系统与AI算法,实现微米级精密测量,填补了全球行业空白。在汽车领域,其成功攻克了差速器自动装配、推力杆总成装配等工艺难题,应用数字孪生技术使产品良品率提升35%。
在重载工业机器人领域,该公司自主研发了230kg至1200kg大负载六轴工业机器人,攻克了大重载机器人复杂的运动控制算法,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在五指灵巧手作业末端,其攻克了基于力位混合的多指协调控制方法、多指协调控制器,攻克了基于多传感器融合的反馈控制算法,将于2026年6月开始量产。
深知创新非一人之功,德晟与山东大学共建了“产学研用”平台及联合研究院,积极链接中石油西安管材院等产业链核心伙伴。在人才与平台建设上,汇聚了包括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在内的业内顶尖人才。依托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等平台,获得173项自主知识产权(含27项发明专利),参与制定了2项国家标准。
“智能制造是马拉松,需要企业的战略定力,更需要生态协同与政府精准支持”
深耕制造业30余年,作为传统产业向智能制造转型的见证者和实践者,谈及未来智能制造面临的挑战,赵胜林认为,智能制造核心挑战集中在四点:一是人才瓶颈。智能制造需要既懂工艺,又通技术,还会数据分析的复合型人才,缺口持续扩大,再好的设备缺了“驾驭者”也难以发挥最大效力。二是“数据孤岛”与“价值挖掘”的挑战。如何打破壁垒,实现从“数据采集”到“数据驱动”的决策闭环,让数据真正为企业创造利润、降低成本,是实践中一大难题。三是投入产出矛盾。中小企业占制造业主流,但智能化改造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生存压力下“不敢转、不会转”。四是生态协同不足。智能制造需设备商、软件商、科研院所等各方协同,形成一个高效协同、利益共享的生态圈。
“智能制造不是百米冲刺,而是马拉松。它需要企业的战略定力,更需要生态协同与政府的精准支持。”赵胜林说。
为更好应对挑战、实现破局突围,未来德晟将从两大方面努力。一方面是“对内”,聚焦核心技术突破。德晟打造统一数据中台,打通设备、管理、人员数据链,为智能化应用提供“燃料”;推行“精益化+数字化”双轮驱动,通过物联网优化能耗、AI视觉提升品控、算法优化排产,每一项投入都算清投资回报率,确保小步快跑、快速见效;构建“数字化人才”培养体系,与高校合办专班,推行“老师傅+软件开发人员”结对模式,培养自己的复合型队伍。另一方面是“对外”,构建协同创新生态。德晟与行业龙头、“专精特新”企业深度合作,开发特定场景解决方案;牵头组建产业创新联合体,联合申报国家级、省级科技专项,共享知识产权、共定标准,降低创新风险与成本。
编辑:柏凌君 校对:李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