趵眼 | 千亿风口下,济南如何抢滩“机器人+”?
济南日报·爱济南  4小时前

近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部署实施“人工智能+”行动,大力推进人工智能规模化商业化应用。

不少业内人士认为,这标志着我国“人工智能+”顶层设计的出台,明确了人工智能行业的发展路径,将对人工智能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发展释放新一轮发展利好,推动AI应用加速落地。

随着技术的持续突破,作为人工智能重要的应用场景和物理出口,机器人产业正以迅猛之势成为驱动新质生产力、重构城市竞争力的核心引擎。

研究机构预测,“十五五”时期,中国机器人产业规模预计将增长至4000亿元左右,且市场规模稳居全球首位。面对这一千亿风口,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多个城市陆续出台相关发展支持政策措施,加速抢占机器人产业发展新高地。

今年,济南将机器人产业作为全市13条标志性产业链之一进行重点培育。作为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和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双区”叠加的济南,如何在这场产业革命中实现突围?

产业基础:制造业厚土孕育机器人新芽

在泰山盘道的陡峭台阶上,优宝特研发的“行者泰山”二代产品完成了拉练测试;在智能仓储车间,兰剑智能的蜘蛛侠料箱系统每小时处理着成百上千箱货物;在石油钢管中,德晟的螺纹丝扣自动检测机器人实现微米级精密测量……这些场景共同勾勒出济南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图景。从核心零部件生产到机器人本体制造,再到系统集成,一条相对完整的产业链已在济南悄然构建。据统计,济南机器人核心产业规模约150亿元,占山东省总产值近一半。

济南的机器人产业不是无本之木。拥有良好制造业基础的济南,蕴藏着深厚的机器人“产业家底”。作为北方先进制造业基地和首批中国软件名城,济南拥有30余万软件从业人员,信息技术服务产业集群更是入选全国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可以说,在济南,集聚了机器人企业的“全周期”成长要素。

发展机器人产业,济南具有独特优势。

在科研支撑体系方面,济南拥有3个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3个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10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59台(套)产品被认定为重大技术装备首台(套)。

在产业规模与集聚度上,济南已集聚机器人相关企业113家,其中既有国网智能、兰剑智能等行业龙头,也有优宝特、亚历山大、德晟等在各细分领域钻研的“专精特新”企业。

产业链方面,从上游的伺服电机、控制器等核心零部件,到中游的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本体制造,再到下游的系统集成应用,济南已基本构建起“软硬结合”的产业生态。

济南机器人产业崛起的背后,是全产业链的强支撑。

政策赋能:从“单点突破”到“生态成势”的蜕变

尽管济南已聚集了优宝特、亚历山大、德晟等一批在细分领域“专精特新”的机器人企业,形成了从核心零部件到整机应用的初步产业链。但是也面临着本土机器人企业“技术强但市场小”“单点突破难成集群”的发展难题。

面对发展瓶颈,济南出台专项扶持政策,搭建产业载体,招引配套企业,成立产业联盟,帮助企业完成从“实验室明星”到“市场主力”的关键一跃。

在政策供给端,济南出台《济南市支持机器人产业发展若干政策》《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行动方案》,组建机器人产业发展办公室、设立专项资金、建设产业园区、举办创新大赛等。目前,济南正在加快制定市级机器人政策实施细则,通过优化审核环节、提高兑现效率,形成“政策引导-企业行动-产业增长”的良性循环。此外,济南发布了机器人产业首批应用场景“三张清单”,覆盖制造业、教育、建筑等10多个领域。

在生态构建端,济南推动设立山东(济南)具身智能港,成立机器人产业联盟。目前,济南正加快推动国家机器人检验检测公共服务平台在济南落地分平台,为本地机器人企业提供工程化和标准化的试验验证服务。

济南以“政策包”和“生态圈”的双轮驱动,构建起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四梁八柱。

未来图景:培育“六有”产业沃土生态圈

在今年发布的《山东省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中,济南被赋予打造全省机器人产业发展四大高地之一的重任。

根据《行动计划》,济南重点发展重载工业机器人、高温强冲击特种作业机器人、驱控一体化芯片与控制器,打造国内领先的机器人测试验证平台,推动人形机器人产业布局,加快机器人整机及零部件产业协同发展。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站在这样一个关键节点,济南机器人产业的下一步目标已然明确——打造“有人才、有技术、有产品、有场景、有应用、有载体”的“六有”生态圈,力争成为“黄河流域机器人产业发展新高地”。

应用场景是机器人产业发展的试金石。济南确定了3类场景作为主攻方向:第一类是让机器人干人干不了、不想干的工作,如危化品搬运、防爆排爆、救援救灾等危特行业;第二类是让机器人干作业时间长、重复性强的工作,如汽车制造等制造行业;第三类是让机器人做急需劳动力来做的工作,如康养、教育、医疗、商业等民生行业。

同时,在前期发布的首批场景清单基础上,济南将常态化梳理应用场景清单,同步征集“机器人+”创新产品与应用场景,搭建供需对接平台,组织企业开展“场景对接”,解决企业“有技术无场景”“有需求无供给”的痛点。

随着越来越多的“济南造”机器人走进更多生产生活场景,这座城市也在用科技力量重新定义自己的未来。

当技术突破与场景应用深度耦合,产业政策与市场力量同频共振,济南机器人产业正以“突围者”的姿态,向着千亿级产业集群加速迈进。(济南日报·爱济南记者:张静)

编辑:韩璐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