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战略性技术,人工智能正在深刻改变着人类生产生活方式。
今年8月26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明确提出“推进工业全要素智能化发展”,要求“加快人工智能在设计、中试、生产、服务、运营全环节落地应用”。
在工业强市战略的推动下,济南正加快推进人工智能与工业的深度融合。从智能工厂到工业互联网平台,从工业软件到垂直场景的AI应用,一批济南企业凭借技术实力与场景理解,正在全国工业智能化浪潮中脱颖而出。近日,记者走进企业一线,实地探访济南在“人工智能+工业”领域的创新实践。
“AI+工业软件”重塑传统制造业流程
在人工智能浪潮下,人工智能与工业软件的融合应用正在深刻改变传统制造业的面貌。
山信软件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赵斌告诉记者,在山钢日照公司4300产线,转钢环节曾长期是制约生产效率的“拦路虎”——钢坯温度高达900℃-1100℃,操作人员需通过肉眼观察配合操作台手动调整辊道参数,劳动强度大且精度不足,导致生产节奏不稳定。
打破这一困局的关键,正是济南企业山信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推出的智能转钢系统,这一系统融合机器视觉与运动控制技术,以AI算法为“大脑”、工业软件为“神经中枢”,通过AI算法实时识别钢坯轮廓与角度,动态调整转钢速度,并与轧制控制系统实现毫秒级闭环联动。“单次转钢时间平均缩短0.2秒,工人劳动强度降低80%以上,真正实现了从‘人工经验判断’到‘数据算法决策’的跨越。”山信软件技术工程师说。
该系统背后是山信软件打造的以工业软件为核心基座的“尚智人工智能平台”,采用“通用大模型+行业小模型”架构,深度融合钢铁行业知识体系与业务场景,通过优化通用大模型兼容行业复杂数据与逻辑,同时基于工业软件构建贴合炼铁、炼钢、轧钢等全环节的行业小模型,让AI能力深度嵌入生产执行细节。
这种以工业软件为支撑的良性循环,推动企业从传统生产模式向全链条智能化升级:不仅通过工业软件实现生产参数的动态优化、设备故障的提前预警,带来能耗下降、效率提升等实实在在的效益;更以工业软件为载体,将智能化能力复用到更多钢铁企业,持续为行业智能化发展注入动力,引领钢铁行业迈向更智慧、更高效的未来。
“AI+工业互联网”驱动全产业链智能跃迁
随着人工智能成为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关键变量,人工智能与工业互联网的融合正驱动制造业的智能化深度转型。
作为济南工业互联网平台代表企业,面对人工智能的浪潮奔涌,浪潮云洲持续加强科技创新驱动,不断深化“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融合,依托国内首个分布式平台——浪潮云洲工业互联网平台,开发工业大模型+工业智能体群,面向制造业提供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运维服务、全生命周期管理等场景的专业大模型和智能体应用,实现制造业的全链条全生命周期智能化,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浪潮云洲工业互联网云洲平台研发部副总经理罗涛告诉记者,“在江西景德镇黑猫集团,炭黑生产就像在3000℃高温下‘炼丹’,反应温度波动1%就会导致整批产生次产品,炭黑生产曾长期依赖老师傅的‘手感经验’,但如今企业借助浪潮云洲打造的煤化工行业智能体,就能够依据实时数据和历史经验,精准给出炉温设定建议,确保反应稳定进行。”
在煤化工行业,浪潮云洲以“工业互联网平台+大模型”为底座,为黑猫集团打造煤化工行业智能体,将20余位老师傅多年的操作经验转化为3.6万条知识图谱节点,上线安全生产监管助手、炭黑生产工艺优化助手、产能分析助手等智能体应用,实现新产品品质合格率提升15%,经营管理水平和产业协同效率均提升8%,推动生产效能突破性提升。
目前,浪潮云洲“工业大模型”成功通过国家网信办“境内深度合成服务算法”和“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上线”双备案,成为少数获得“双备案”的工业领域人工智能成果,带动工业大模型从能力打造到产业应用的快速发展,带动行业生态进入由“数据驱动”向“智能主导”的跃迁阶段。
记者了解到,浪潮云洲已开发出面向皮革行业的表面缺陷检测智能体,面向化工生产的工艺优化助手智能体,面向光缆行业的光纤产线生产管控智能体,面向中小企业服务的企业业务智能问答智能体,面向工业装备运行管理的工业装备节能智能体等12个工业智能体,为更多的企业提供生产性互联网服务能力。
AI全环节应用 助力智能制造迈向“卓越级”
走进玫德集团的高端管路产品物流调度运营一体化智能工厂,映入眼帘的是一派现代化生产景象:工业立库高耸林立,RGV(有轨制导车辆)及AMR(自主移动机器人)穿梭不断,全线物料自动流转,整个车间几乎看不到操作人员的身影。这是济南科德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助力玫德集团打造的“精益一个流”智能工厂,也是工信部首批卓越级智能工厂之一。
科德智能承建的玫德集团科技园二期项目
作为玫德集团旗下专注于工业智能化的创新企业,科德智能代表了一种新模式——从传统制造企业中孵化出的智能化解决方案提供商,既服务自身转型,又对外输出能力。
“这个工厂以科德智能提供的工业立库+MES系统为核心,MES(制造执行系统)、WMS(仓储管理系统)、WCS(仓库控制系统)三个系统交互运行,数据接口自主实现,形成了玫德独有的智能工厂建设路线,构建了以数字孪生为底座、人工智能算法为驱动、物联网全面感知的智能化运营体系,实现了全流程智能物流调度与柔性化生产。”济南科德高级副总裁朱坤介绍说。
记者了解到,在玫德集团,“人工智能”的全环节应用实现了运营的智能化:在生产环节,基于遗传算法的智能排产系统和自适应实时动态优化熔炼配料系统大幅提升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在质量管控方面,基于深度学习的玛钢管件智能视觉检测系统实现产品质量的精准、高效、全数检测;在供应链协同方面,通过建设集中供应链管理平台,加强自适应供需匹配,提升供应链韧性与协同效率……
这些系统的实施带来了显著效益:WMS系统实现高效准确的库存管理,WCS统一调度出入库及物流系统,采用AGV(自动导引运输车)\RGV\EMS多种物流装备提升生产效率50%,实现节约用地52%,节省人工210人,综合成本降低23%,部分车间实现了无人化运营(“黑灯工厂”)。
更值得关注的是,科德智能与玫德集团共同将智能工厂建设方法论、可复用的专家知识库及系列解决方案进行沉淀与标准化,成功推广至铸造、五金、机加工等16个相关行业,形成了“赋能一家企业,带动一个行业”的良性发展模式。
展望未来,济南在“人工智能+工业”领域的探索和实践展示了一系列清晰路径。这些模式各有侧重,但共同点是深度融合人工智能技术与工业实际场景,解决实际问题,带来实际价值。在工业强市发展战略指引下,济南正在形成“人工智能+工业”的良性生态,这种多层次、全覆盖的智能化转型体系,正是济南作为工业强市在人工智能时代的创新答卷。随着“人工智能+”行动的深入实施,济南的经验正在全国范围内产生示范效应,为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提供了实践范例。(济南日报·爱济南 记者 许凯)
编辑:柏凌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