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走出乡村”是许多青年的选择;如今,“回到乡村”成为越来越多青年的主动奔赴。在广袤乡村,青年力量正带来看得见的改变。从市中区直播间里忙着推介特产的“窦牛哥”团队,到天桥区田间打造全产业链的农业开拓者,从历城区玻璃温室内培育锦鲤的“锦鲤王子”,再到章丘区大棚里钻研菌菇技术的“蘑菇匠”……这群懂技术、善经营、有情怀的青年,不仅是乡村振兴的参与者,更是乡村蝶变的推动者,他们用青春活力唤醒乡村沉睡的资源,让希望的田野在泉城大地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直播间里搭桥梁
乡村特产“云”上出圈
为培养一批“会营销、会剪辑、会引流”的新农人,近年来,市中区启动“电商兴农人 励新培养计划”,市中区委组织部每年优选100名左右农村优秀人才开展集中培训,建立“实战演练+电商助农专项技能大赛”帮扶机制,大力培育扶持本土电商人才。在“电商兴农人 励新培养计划”的持续赋能下,不少农村优秀人才实现了能力跃升,窦宝斌的成长故事,正是这一计划成效的生动体现。
“家人们看过来!窦牛哥手里这把鹿茸菇,现采现发、吃法多样,今天直播间专属价,‘三二一’上链接!”在市中区土屋村的窦牛农场,直播间内“窦牛哥”正热情推介农产品,镜头外负责人窦宝斌统筹协调,单场直播销售额便突破6万元。这样的热闹场景,是窦宝斌以直播赋能乡村产业的缩影。
作为土屋村的第一批大学生,2019年,窦宝斌放弃城市机遇,返乡打造了占地70亩、拥有10个种植大棚的综合性示范园区窦牛农场。农场集蔬果种植采摘、农事体验和科普教育于一体,带领本地广大农户共同发展设施农业、精品果蔬、特色养殖等产业,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
随着直播电商兴起,窦宝斌敏锐捕捉到抖音短视频的巨大潜力,借助区级各类帮扶资源成立窦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布局账号矩阵,打造“窦牛哥”系列IP。其中“窦牛哥”账号粉丝38.2万、“窦牛弟”3.9万、“窦牛农场”(蓝V)6.2万、“窦牛食府”(蓝V)3.5万,如今全平台粉丝超70万,年曝光破1亿次。各类账号不仅将电商直播与特色农业深度融合,实现了农产品的线上增销,还深度挖掘玉符河周边的旅游资源,向观众展示自然风光、民俗文化和特色美食,有效带动了辖区旅游业发展。
凭借直播带货的新实践,窦宝斌的事业不仅让农产品“卖得好”,更让乡亲们“过得好”。2025年,窦牛农场启动年货大集,采用“线上直播+线下展销”模式,线下设50余个免费摊位,供周边农户售卖小米、豆腐、核桃等本地特色农产品;线上主播介绍农产品优势,推动本地农产品品牌建设,大集销售总额达40余万元。目前,窦牛企业已累计带动周边30余名群众就业,帮助群众增收致富,解决就业难题。主播团队还受邀参与国货直播,助力区域农产品及国货销售额超85万元、成交2万余单。这位从田间走向云端的新农人,正以数字思维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窦牛农场萌宠养殖区
深耕产业破瓶颈
绘就多元振兴新画卷
行走在天桥区桑梓店街道的田间地头,处处能感受到乡村振兴的蓬勃活力,耿家村的果蔬大棚里,鲜嫩的果实挂满枝头;西秦村的采摘园内,游客们正体验着丰收的喜悦;石庙村的配货基地里,真空包装的黑糯玉米即将发往全国各地……这一幅幅生动的画卷,正是当地“新农人”以产业为笔书写出的高质量发展答卷。
沃尔富斯番茄文化产业园种植大棚
在占地400余亩的番茄文化产业园内,济南沃尔富斯集团董事长吴景春聚焦种子“芯片”,每年选育百余个番茄新品,从标准化种植到冷链物流,再到市场渠道拓展,已构建起番茄全产业链发展体系。这座集科研、生产、观光与教育于一体的产业园,改变了当地传统农业的发展模式,让小番茄成为带动乡村振兴的“大产业”。
位于西秦村的金葫芦家庭农场则凭借“四季采摘”模式闯出了一条特色发展路。“农场流转500亩土地,建成45座暖冬大棚,重点发展西瓜、草莓等高效设施农业。”负责人赵文彬介绍。所有农产品源头安全可溯,让金葫芦家庭农场成为天桥区重要的“菜篮子”保供基地,间接带动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发展,让更多村民共享发展红利。
天桥乡村振兴版图中,第一书记的力量同样不可或缺。驻石庙村、彭家村第一书记刘帅积极搭建“村集体+公司+农户”的合作桥梁,引导两村流转600余亩土地,重点发展黑糯玉米、黑小麦等高附加值作物。为破解农产品销售难题,他还引入真空锁鲜技术与电商渠道,开发出黑小麦粉、馒头等深加工产品,并协调推动打造“桥有好品”线上平台,让特色农产品走出乡村、走向全国。在他的带动下,今年石庙村、彭家村的村集体年收入预计突破30万元,长者食堂、共享幸福园等公共服务设施也同步完善,实现了“产业强、乡村美、农民富”的良性循环。
在天桥,“80后”“90后”新农人不仅带来了电商直播、冷链物流、标准化管理等新理念、新技术,更成为产业升级与品牌塑造的中坚力量。目前,“龙头企业+科研院所+基地+新型农业主体”的协同模式正在快速复制,迈向技术、标准与渠道的共享共赢。
青春与泥土的碰撞还在继续,产业与品牌的赋能仍在升级,“企业带动、人才回流、农民增收”的发展闭环正加速形成,一幅更具活力、更富魅力的乡村振兴新图景,正在新农人的奋斗中一步步变为现实。
沃尔富斯番茄文化产业园外景
十年深耕“锦鲤经济”
从创业先锋到共富带头人
秋日晴好,在历城区唐王街道,一座明亮的玻璃大棚在田野间格外醒目。这里是亚洲单体最大的锦鲤养殖玻璃温室,更是“80后”返乡创业者蒋世波用10余年时光,从几亩小鱼池打造出的“锦鲤王国”,也是他助力乡亲们奔向共同富裕的生动见证。
蒋世波与锦鲤的缘分,始于学生时代的热爱。“走上这个行业其实全凭热爱,当时我们学校图书馆里所有锦鲤养殖相关的书籍我都翻遍了。”如果现在让蒋世波自己来看,当年他算是个不折不扣的“愣头青”。“我刚回来的时候,家里非常不理解,一方面觉得锦鲤养殖不算是传统的农业,另一方面又觉得从城市回到农村是没前途的。”
2011年,他的一条锦鲤卖出56万元天价,消息传遍唐王街道。这使得他的家人和许多村民意识到,锦鲤养殖行业是可以发家致富的。
“自己赚钱只是开始,带领乡亲共富才真有价值。”2018年,蒋世波带动井家村12户村民养殖锦鲤。他免费提供鱼苗与技术,派技术员上门指导,建立销售保底制度。第一年,参与村民每亩增收超1万元。实实在在的收益点燃大家热情,周边农户纷纷合作,如今产业已辐射12个村。
蒋世波的创业路并非坦途。在创业初期,一种锦鲤的传染性疾病使他损失了两大池锦鲤。这不仅给正在忙于市区门店的蒋世波提了个生产养殖方面的醒,也更使他萌生了打通生产、研发、乡村振兴全链条的想法。
为了进一步促进锦鲤种质的自主研发,培育更具优势的锦鲤品种,蒋世波与母校青岛农业大学合作,共建教学科研与学生就业实践基地和锦鲤联合研发中心。“到现在,我们通过基因育种工程,去做锦鲤品种的培育。之前做了2万颗受精卵,效果非常不错,让锦鲤能够插上新型育种科技的翅膀。”蒋世波介绍。
不仅如此,如今的唐王锦鲤集团,除基础的锦鲤养殖以外,还主动拓展上下游产业链,形成集养殖、养殖设备设计与制造、周边文创、电商直播于一体的锦鲤全生态产业链平台。
蒋世波在锦鲤产业园日常巡塘
硕士当起“蘑菇匠”
小菌菇撬动乡村振兴
在章丘区文祖街道西王黑村,有一位带着对农村的热爱与农业情结扎根乡土的“90后”。他是山东农业大学硕士,更是专注食用菌产业的“蘑菇匠”,用专业让小蘑菇释放出大“蘑”力。他,就是“百菇园”项目创立人、三生万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聂阳。
“百菇园”生产线
研究生毕业后,聂阳毅然放弃大公司的优质岗位,与两位志同道合的师弟共同创立企业,聚焦食用菌的育种、种植、产销对接、技术培训与产业扶贫。秉持“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领着农民赚”的原则,多年来他的足迹遍及全国26个省、120多个城市,通过科普宣讲、技术指导与培训,助力无数农民增收致富。
2021年底,在章丘区人才政策、创业政策的感召与文祖街道的帮扶下,聂阳顺利解决土地、资金、人才公寓等难题,在西王黑村启动“百菇园”项目建设。年产菌种300万袋,可满足周边地区5000亩羊肚菌的种植。自2022年1月以来,带动周边30多名村民就业,每年为村集体分红56万元。2022年,在文祖、明水、圣井、绣惠、普集等5个街道推广羊肚菌种植基地300多亩,产值达1000万元。如今,菌菇产品已销往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16个城市,彻底打通“种得出、卖得好、能挣钱”的产销产业链。
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技术支撑。依托山东农业大学微生物实验室、华中农业大学应用真菌实验室,聂阳团队掌握了数十种珍稀食用菌的育种与栽培技术,建立起专属种质资源库;同时与中国科学院、华中农业大学、山东省农科院、中国林业科学院等高校及科研单位保持长期合作。其独创的林下种植赤松茸项目,更获得国内食用菌领域唯一院士李玉的高度认可。目前,团队已实现从前端研发育种,到示范种植、技术服务,再到终端回收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布局,还将目光投向食用菌深加工产品与预制菜,持续延伸产业价值。
长远规划中,聂阳将推动“百菇园”升级为集新品种研发、示范种植、科普教育、加工销售、技术培训于一体的全产业链食用菌产业园,吸引更多资源支持食用菌产业,以小菌菇“大能量”带动农户就业增收,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强动力。(济南日报·爱济南记者 秦政 李云 张敏 赵赫 通讯员 贾希嘉)
编辑:柏凌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