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七百年的相聚:张养浩后人济南祭祖
新黄河  2小时前

新黄河记者:梅寒  

新黄河见习记者:夏晰琳  

9月18日上午,一场跨越七个世纪的祭祖仪式,悄然连接起古今血脉与文化记忆。

来自广东、浙江温州、山东邹平等全国多个省市的六十余位张养浩后人齐聚济南,共同参与元代名臣、文学家张养浩逝世695周年公祭活动。他们之中,有白发苍苍的老者,亦有正值壮年的中青年代表,虽地域不同、辈分有别,却因共同的血脉与文化认同,在这一天走回历史现场,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天南地北后人赴济,纪念馆中初见“家人”

上午9时,微凉的秋风中,位于济南市天桥区的张养浩纪念馆迎来了这批特殊的访客。青砖灰瓦,绿树环合,场馆肃穆,史料翔实,张养浩纪念馆已成为后人理解先贤生平和精神的重要场所。

“欢迎回家。”馆内讲解员一句亲切的问候,让许多第一次前来“寻根”的后人湿了眼眶。他们缓步走入展厅,聆听那段七百年前的历史,端详有关张养浩文学与政绩的文献与器物。虽大多初次见面,却因共同的血脉而迅速熟络,如久别重逢的亲人。

参观结束后,他们一同前往张养浩墓所在地,这里安葬着这位元代名臣。他们先是来到了园内的祠堂。祠堂正中摆放着张养浩塑像,四周悬挂着张养浩的诗词作品,墙上展示的张氏族谱,许多后人俯身细看,在密密麻麻的名字中寻找自己的位置,确认与先祖的血脉联系。一位来自邹平的老者轻声念出自己曾祖父的名字,激动地说:“终于对上了!我们真是云庄公的子孙啊!”

族谱对接那一刻,七百年的血脉终相连

上午10时30分,祭祀仪式在文忠园正式举行。后人整齐肃立,静默致哀,表达对这位元代廉吏、文学大家的崇高敬意。现场依照传统礼仪陈列祭品、敬献花篮,气氛庄重肃穆。

主祭人诵读祭文,铿锵语句道出张养浩清正廉洁、忧国忧民的一生,也道出后人对传承家族文化与精神的坚定信念。不少参与者表示,这样的仪式不仅是对先人的追思,更是对中华传统文化和家国价值观的重温与体悟。

“我们真的找到了!”来自温州的75岁张崇芳难掩激动。昨夜他特意乘飞机赶来,就为参与这场等待了大半生的祭祖。

他回忆,在过去的十多年间,他曾十几次带队前往各地寻访祖源,均未能如愿。“我们温州一脉张氏后人大约有三万人,祖源在哪儿,始终是个谜。”直至去年,通过多方查证族谱、地方志与墓志铭,他们终于确认:济南正是张养浩的归葬地与祖脉所在。

不只是一次祭祀,更是一场文化接力

“张养浩留给我们的,不只是血脉,更重要的是文化和精神。”张崇芳说。据他介绍,家族中涌现出多位科学家,其中还有中国科学院院士,“先祖的风骨与家国情怀,一直激励着我们踏实做人、努力报国。”

他特别感谢济南本地宗亲的周到安排,“他们早早就帮我们定好住宿、备好家乡菜,真正让我体会到什么是‘天下张氏一家亲’。”

正如一位后人所说:“这不仅是一次寻根,更是一次精神的回归。我们希望能够把这份廉洁奉公、心系苍生的精神传承下去,让先贤之风在新时代依然焕发光彩。”

摄影:梅寒 夏晰琳  编辑:柏凌君  校对:杨荷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