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黄河记者:梅寒
在济南市泰康之家儒园活力大厅的台球厅内,81岁的杜日映目光精准地将一个个球撞进洞内,这是他每天日常活动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一年前,他做了一个在外人看来颇为大胆的决定:卖掉在济南的别墅,与78岁的老伴一起搬进这家养老社区。
“别墅面积太大,得管屋里,还得管院子,成了负担。”这位原第四军医大学心血管内科专家坦言,80岁后体力明显跟不上,而独生女儿在西安工作,无法长期陪伴照顾。
杜日映的选择或许代表了当代中国高龄长者养老观念的深刻转变。曾经,居家养老是中国人根深蒂固的传统,而今,越来越多的老人开始主动选择专业化的养老机构。
从居家到社区:养老观念的深刻变革

“我们社区的长辈平均年龄80.2岁。”泰康之家儒园社区服务部负责人李梦峤介绍。尽管入行仅一年,这位年轻的管理者已对养老行业有了深刻理解:“我们定位自己是‘专职儿女’。”
在杜日映看来,这种“专职儿女”式的服务恰恰弥补了子女不在身边的安全隐患。社区内随处可见的拉绳报警装置和随身应急卡,确保紧急情况下能第一时间定位并赶到长者身边。更为重要的是,四栋功能各异的楼宇分别承担专业护理、医疗服务和活力长者居住功能,配套的活力大厅设有健身房、泳池、书画天地等公共空间。
“我们来这儿以后,我跟我爱人都特别喜欢游泳。”杜日映说,“这儿的文体活动特别好,每天都能活动,心情好,身体也好。”他和老伴分别获得了社区游泳比赛的冠军,他本人还是台球冠军。
这种专业化养老服务的背后,是中国养老产业的快速发展。根据民政部、全国老龄办发布的《2024年度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公报》显示,截至2024年年末,全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31031万人,占总人口的22.0%。而工信部《2025银发经济白皮书》则预测,今年银发经济市场规模将达15.8万亿元。

产业困境:高端需求与普惠服务的双重挑战
然而,杜日映选择的高端养老路径并非所有家庭都能承受。他和老伴每月需支付20000余元,这包括18000元的房费和2000多元的服务费。据了解,杜日映所住房型在该社区有10套房间,目前入住30%,这也折射出高端养老市场与现实经济力之间的差距。
李梦峤在日常管理中面临着诸多挑战。“每天都有不同的困难。”她坦言,社区主要面对的是“三高一主”客户,即高知、高干、高管、企业主,这些长者在退休前多拥有较高社会地位,对日常管理常有不同意见。
安全宣教工作尤其棘手。“对于上了年龄的老人来说,跌倒可能是生命中最后一跌。”但许多身体硬朗的长者并不认同这些提醒,甚至有人反驳“我骨密度都比你高”。
在失能老人们的照护区,挑战更为严峻。失智长者“时而清醒时而糊涂,清醒时称你为好管家,发病期可能就会出现打骂行为”。员工受委屈成为家常便饭,机构不得不引入情绪疏导课程缓解压力。
养老机构还面临着盈利难题。重资产投入、高人力成本、长回报周期,使得许多养老机构举步维艰。据天眼查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现存在业、存续状态的养老相关企业超37.2万家,但真正实现盈利的并不多。

未来破局:资源整合与技术创新的双重驱动
有业内人士指出,面对养老行业的发展困境,未来需要在资源整合与技术创新上寻求突破。
杜日映在选择养老社区时格外谨慎,他考察了泰康之家在全国的多家社区,还比较了上海和西安等地的多家养老机构。“我选择这儿是因为它在全国几个城市都有养老社区,而且缴费模式是住一个月交一个月。”相比之下,一些机构要求一次性缴纳几百万元购买居住权的模式让他感到不安。
政策支持力度的加大为养老产业提供了有力支撑。2025年,国家不仅延续了养老机构税收优惠政策,还设立了千亿级养老产业发展基金。同时,智能科技正成为破解人力瓶颈的重要途径。
在泰康之家儒园,智能科技已融入日常管理。据了解,社区引入了整套智慧养老系统,从健康监测到安全防护,科技手段与传统服务形成了有效互补。
傍晚时分,杜日映和夫人结束了一天的活动,准备回房休息。在四号楼的活力大厅里,重阳节游园会刚刚落幕,面塑草编传统手艺人的展位前还有长者在流连忘返。
这个曾经做出卖掉别墅决定的老人,如今在养老社区找到了新的生活节奏。他的选择,或许能折射出中国养老产业从“生存型”向“品质型”的深刻转型,也预示着在银发浪潮下,专业化、个性化养老服务时代的到来。
【相关链接】
摄影:王汗冰 编辑:柏凌君 校对:杨荷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