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黄河记者:陈雪碧
盛夏的济南,骄阳似火,却阻挡不了足球训练的热情。在济南市天桥区兴麓小学足球场上,队员们重复着传球、带球、射门的动作,汗水浸湿了球衣,可他们的眼神依旧专注,动作丝毫没有懈怠。老师在一旁细心指导,不时提醒大家注意补水,合理分配体力。
阳光下,孩子们奔跑的身影成为了校园里最动人的风景,这份对足球的执着与热爱,在骄阳下愈发炽热。近年来,在天桥区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区教体局的积极推动下,天桥区校园足球从基础走向普及再到质优,共有27所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数量占比全市第一。
“硬件”“软件”齐头并进
天桥区的校园足球发展始于对硬件设施的大力投入。近年来,天桥区借力城市更新,打造高标准足球场并配齐专业训练器材。
其中,成通中学配备真草皮足球场地,黄岗小学、瑞景中学配备了室外人工草坪、专业照明系统等,为官扎营小学、宝华小学、第五十六中学等翻新原有运动场地,建设为符合国家标准的塑胶运动场,可满足日常训练与小型赛事需求,让孩子们尽情享受专业的运动设施。
作为地处老旧小区的学校,天桥实验小学曾受困于场地局促的难题,五一广场结了“对子”:老师带队步行8分钟到广场训练,广场为同学们预留傍晚黄金时段。既解决了学校场地局促,又让公共空间焕发了更多活力,这种“共享场地”的模式,以资源联动的巧思,巧妙破解了老城区学校的空间困局。
天桥区将校园足球推广工作纳入区教体局重点工作,全区所有学校均有校级足球队,三年级至八年级各年级均有区级足球队,分级分类因地制宜,在一、二年级推广“三人制”足球,在三、四年级推广“五人制”足球,在五、六、七年级推广“八人制”足球,其中“三人制”为天桥首创,打破了场地限制,使孩子“不管会不会都能踢两脚”。
此外,区属各学校通过引进足球教练、划拨专项经费等,开展专业的训练课程,如瑞景小学拥有2名专职足球教师;枫景小学在拥有3名足球专项教师之外,又引进了专业俱乐部3名专业教师共同授课。兴麓小学设立“校园足球专项基金”,占体育经费62%,用于器材更新、教师培训及赛事组织。
从“特色”到“特长”
二年级的张峻溢是天桥实验小学男足队的前锋,黝黑的皮肤里是惊人的爆发力。这个暑假,为了备战山东省“母爱乳山”成长杯全国青少年足球精英赛,他和队员们放弃了休息,在位于威海乳山的山东外事职业大学(威海校区)进行训练。“虽然很累,但是能和小伙伴们一起为学校争光,我觉得特别值。”
近年来,各学校足球队员们以昂扬的姿态、不竭的激情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的赛场上取得了一次次佳绩:
宝华小学在2024年济南市球迷协会第二届青少年足球邀请赛上获得季军,枫景小学在2025年河北黄骅“星程杯”全国足球邀请赛上取得U11组冠军;天桥实验小学足球队在2023中国庆云“祥云杯”全国青少年足球邀请赛上夺得冠军等,展现了天桥足球教育的优秀成果。
将一项运动引进并普及、将一群懵懂的学生培养成较为专业的运动员,这与工作的系统推进密不可分。全区以“多形式赛事联动、多层次梯队建设、多维度资源整合”为抓手,创新开展班级联赛、校级对抗赛等实践活动,持续扩大校园足球影响力,构建起“以赛促练、以练强技”的成长体系,为学生提升足球竞技水平、夯实运动能力搭建起了多元化平台。
从最初将足球引入课堂,激发学生兴趣作为“特色”,到如今逐步建立起完善的梯队体系,足球已不仅仅是天桥区校园里的一项运动,更是培养了众多拥有足球特长的学生,输送了许多优秀人才。
不止于足球
在绿茵场上奔跑、拼搏,不仅锻炼了孩子们的身体素质和意志品质,也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足球,正成为天桥学子健康成长、发展个性的有效途径。
“足球让我们感受到了团队的力量,也让我们更加自信。”兴麓小学三年级学生张兆衡刚刚结束一场假期校内比赛,脸上还洋溢着运动后的兴奋。
官扎营小学四年级的王艺雯也有着同样的感受。以前她是一名羞涩的女生,总是“放不开”,自从加入了学校的足球队,在一次次的训练和比赛中,她逐渐变得开朗。“在球场上,我们相互配合,赢了一起欢呼,输了彼此打气,这种感觉太棒了。”
“孩子们眼里有光,我们心里有劲,大家都享受着这份快乐。”天桥实验小学体育组长杨克华望着操场上奔跑的身影,笑意里满是欣慰。
“我们希望通过足球运动,让孩子们在快乐中成长,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天桥区教体局体卫艺科负责人杜斌表示。为打消家长们“踢球影响学习”的顾虑,各学校都有相应的训练制度,许多队员因为习惯了足球的纪律性,反而变得更加自律,学习成绩也有了明显的提升。
天桥的校园足球教育之路,是一条从“特色”到“特长”,再到“全面发展”的探索之路。这条路上,教育工作者们用汗水和智慧,为青少年的成长铺就了一条希望之路。未来,天桥区将继续加大对校园足球的投入,进一步完善足球设施,加强教练队伍建设,推动校园足球向更高水平发展。
编辑:韩璐莹 校对:汤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