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黄河记者:李震
5月30日,新黄河记者前往济南平阴实探当地护“未”工作开展情况。据了解,近年来平阴依托“两学校三中心三基地”基层基础载体,构建起全链条、多维度的守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综合治理体系。据悉,今年截至5月份,全县查获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数量同比下降42.86%,涉案人数同比下降50%,治理成效持续显现。
△平阴县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研学基地墙面上的文字
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离不开心理、文化、法治等多维度发力,强化未成年人内心建设,是重要一环。近年来,平阴通过建成“学生心理健康主题研学中心+未成年人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心理干预阵地,为全县学生开展全面心理筛查,由36名专业心理咨询师、社工组成的心理志愿服务队伍,精准识别存在心理问题或疾病情况,建立标准化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库,实现“一生一档”动态管理,构建起“筛查—预警—干预”全流程的心理诊疗服务体系。今年以来,已为21名学生提供个性化心理疏导,织密未成年人心理健康防护网。
同时,统筹整合孔子山文化与全国“残疾人之家”示范样板绿泽画院励志教育资源,建设未成年人德育实践基地、生命文化教育基地,构建优秀传统文化浸润新模式。据介绍,上述基地建成以来,累计开展传统文化主题活动120余场次,覆盖学生2.8万人次,在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绿泽画院内,孩子们正在创作。
此外,立足未成年人认知特点,开展法治双课堂。定期邀请公检法系统工作人员、执业律师等35名法律专业人员走进课堂,将抽象的法律条文转化为情景化、互动化的生动内容,通过案例剖析明辨是非、互动交流树立规则意识、沉浸式体验认同法律权威,引导未成年人在实践中感悟法治精神,扣好“人生第一粒法治扣子”。
在未成年人成长过程中,平阴通过精心设立中期问题防控屏障,在普遍服务与特殊矫治间建立缓冲带,将问题化解在萌芽阶段。一方面,将涉未成年人风险隐患信息纳入全县安全稳定形势研判范围,以学校、行业主管部门、镇街、微网格为主,群团组织、家庭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建立“一人一档”管理台账,开展一对一帮扶,促使其远离违法犯罪。另一方面,深化政法护苗工程。落实“护校安园”机制,常态化开展“星空护学”行动,净化成长环境。搭建针对青少年矛盾纠纷的“小荷调解”工作室,调处涉未纠纷126起,发出“关爱未成年人子女提示函”4件。“小荷护检”行动累计对8名未成年人作出不起诉决定,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此外,加强家校社合作,共同关注未成年人的行为动态和思想变化,最大限度地防止未成年人滑向违法犯罪的深渊。
对于已发生严重不良或涉罪行为的未成年人,如何教育矫治,提供后续帮扶,形成闭环管理,是助力“问题未成年人”迷途知返的关键。
△5月30日,在平阴县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内,工作人员介绍对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服务工作。
新黄河记者了解到,平阴相关部门以“播撒感恩种子、唤醒温暖心灵、点亮幸福人生”为育人主线,构建“文化学习+劳动实践+心理辅导”三位一体矫治模式。通过系统的教育矫治,帮助学生纠正不良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法治意识,将犯罪预防关口前移,有效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同时,针对“不满刑事责任年龄涉罪未成年人”,践行“教育、感化、挽救”理念,设置文化课程、心理矫正、行为干预三大核心模块,根据学生特点和需求,聘请专业教师、心理咨询师和社工开展教育矫治工作,帮助学生弥补文化知识短板,矫正心理偏差,规范行为习惯。此外,以“1+3+N”责任架构筑牢帮扶基础,成立由镇(街道)机关干部任组长,村(社区)妇联主席、村(社区)民警、班主任为组员,配备专门教育学校教职人员、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等多元社会力量参与的帮扶小组,制定《帮扶对象转化情况评估量化表》,从行为规范、心理状态、社会关系3大维度12项指标开展年度评估,达标者有序退出帮扶,未达标者针对性优化措施,通过“关爱帮扶工作手册”全流程记录帮扶过程,实现效果“可量化、可追溯”,全面提升帮扶专业化水平,帮助未成年人顺利回归学校、融入社会。
摄影:李震 编辑:曹梦佳 校对:王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