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两起食品安全事件引发社会强烈关注,其暴露的问题触目惊心。广东罗定一肉联厂门口,大量来源不明死猪被露天堆放,直至群众质疑才曝光;某酸菜车间内,工人站在原料池抽烟吐痰,恶劣操作无视安全底线。
事件发生后,相关部门迅速介入处置。罗定涉案死猪完成采样检测与无害化处理,确认未流入市场,7名涉案嫌疑人被依法控制;问题酸菜全批次被扣押,违法企业及责任人面临严惩。及时的处置回应了公众关切,但追问并未停止:露天堆放的死猪绝非一日堆积,车间内的卫生乱象岂能毫无苗头?这些“堂而皇之”的违规操作为何能躲过日常监管?表象之下,既有企业无良无德的利益算计,更有监管失位失察的责任缺失,二者共同埋下了食品安全隐患。
食品行业是良心产业,安全是不可逾越的生命线。食品安全法对生产卫生、病死畜禽处理有明确规定,涉事企业明知故犯,本质是对法律尊严的藐视和对消费者健康的漠视。罗定肉联厂作为屠宰加工关键关口,却放任不明死猪堆放,其背后是否存在病死猪流向餐桌的黑链条、是否属“惯犯”违规,亟待彻查;酸菜企业工人的野蛮操作,也非个人偶然行为,而是企业管理混乱、标准形同虚设、责任失守的必然结果。
监管的“宽松软”,是乱象滋生的重要推手。死猪露天堆放不可能一夜成型,车间卫生乱象也不可能瞬间出现,为何监管总是在舆论曝光后才“姗姗来迟”?这背后,或是日常巡查的“走过场”,或是监管触角的“未延伸”,或是责任落实的“打折扣”。食品安全监管绝不能依赖舆论倒逼,更不能寄希望于企业自我约束。监管部门的核心职责,是为公众筑牢安全防线,而不是在问题发生后才进行事后补救。倘若监管巡查流于形式,隐患排查浮于表面,违法成本远低于违规收益,必然会让部分企业滋生“赌一把”的侥幸心态。监管的“牙齿”不锋利,违法的“胆子”就会越来越大;监管的“眼睛”不明亮,乱象的“影子”就会越来越长。唯有让监管跑在风险前面,以全覆盖、零死角的日常巡查挤压违法空间,以从严从重的处罚形成强大震慑,才能让心存侥幸者不敢越雷池半步。
两起事件并非个例,食品安全问题反复上演,折射出部分食品行业长期存在的沉疴积弊。部分企业缺乏社会责任,将盈利作为唯一目标;行业标准执行流于形式,潜规则替代硬规定;监管体系存在短板,重点环节、薄弱领域监管缺位。这些问题不仅直接损害消费者的健康权益,破坏行业公平竞争环境,更严重透支了公众对食品行业的信任。整治食品安全乱象,不能只停留在“个案处罚”的层面,而必须坚持举一反三、标本兼治,既要“治已病”,更要“防未病”。
食品安全无小事,监管责任无退路。守护舌尖安全,既要靠重拳出击的“硬手段”,依法严惩违法违规企业,让监管“长牙带电”、震慑有力;也要靠久久为功的“软治理”,完善制度体系、强化行业自律,让“不想违、不能违、不敢违”成为行业共识;更要靠源头治理的“实举措”,引导企业树立正确的发展观,让良心与责任成为食品行业的主旋律。(作者:孔德淇)

综合编辑:李明 校对:高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