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经济市场,最近很是热闹。
4月21日,京东发布了“致全体外卖骑手兄弟们的公开信”,针对骑手接单“二选一”情况作出说明,并提出了对外卖骑手的一系列保障措施,其中包括帮助外卖小哥的对象找工作等。在这封公开信中,京东还直接对竞对平台提出了质疑。
京东公开信中的“竞对平台”“某平台”具体是谁,尚不得知。不过,此前4月19日,美团方面发文称“去其他平台跑单会被美团永久封号”等内容是谣言,美团不会违规限制任何骑手的准入准出,更不会因此对骑手进行永久封号处置。
其实,从两家平台近一段时间在外卖领域的多重“较量”来看,经历了前些年行业“大战”本已归于平静的外卖市场,正来到一个关键转折点。这背后也是电商和本地生活市场的红海竞争加剧的表现。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1.08亿人,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9.74亿人。在电商增速放缓、用户增长见顶的背景下,电商平台的“流量焦虑”如何释放?
京东需要寻找新故事,也必须寻找第二增长曲线,本地生活无疑是相对容易的选择。而从美团的视角来看,近年来美团不断推动的即时零售,其实也已经触及到了京东的核心品类3C业务的销售。因此,二者在本地生活和电商的交界线中碰撞,从商业逻辑上来说是必然事件。
从外部视角来看,竞争的加剧也会带来一些新改变。首先可以预期的是,未来在佣金与费率上将会迎来进一步优化,京东的“0佣金”倒逼平台重新评估技术服务费与商家生存空间的平衡。配送体验的差异化竞争也会成为外卖行业的关键赛点,比如京东为全职骑手缴纳五险一金的举措,可能推动行业从“人力成本压缩”转向“劳动者权益保障”的价值升级。当然,技术驱动的效率革命也将会成为关键变量,美团此前就披露了算法的逻辑,近年来在无人机配送等前沿领域也进行了探索,这些都可能会影响未来外卖市场的格局。
跳出行业的变化来看,两家平台竞争的本质,是不同商业哲学的碰撞。京东试图以零售基因重构外卖逻辑,将传统的电商和物流优势移植到餐饮领域;美团则依托本地生活服务的生态黏性,强调高频刚需对用户习惯的塑造。
也正因此,如今外卖市场的竞争已超越单纯的业务争夺,成为巨头生态能力的试金石。竞争的终局,或许不会出现绝对的胜者,但会加速行业从粗放扩张转向精细化运营——商家获得更多议价权,让消费者享受更安全的食品与更高效的配送,平台则需在商业利益与社会责任之间找到可持续的平衡点。
基于移动互联网红利而生的平台经济经历了多年发展,今天其实已经到了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在当前阶段,企业之间竞争最终比拼的,还是对于用户需求的洞察和平台生态能力的建设。
当资本的热潮退去,真正留存的价值是用户信任与生态韧性。无论是“品质战”还是“效率战”,最终要回归一个本质问题——如何让外卖不只是博取外界关注的流量生意,而真正成为连接人与服务的温暖纽带。这或许才是平台竞争留给行业的最大启示。
编辑: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