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北京地坛公园两棵国槐树登上了热搜,这两棵树的树干上挂着两块牌子,分别写着“认养人:余华的朋友铁生”“认养人:铁生的朋友余华”。因为4月30日已认养到期,有网友开玩笑表示:“余华老师,该续费了。”
地坛公园里两棵被认养的国槐成了网红打卡点 图源新京报
已经有媒体向余华求证此事,而他表示,“我根本不知道这件事,也没有注意到(上了)热搜。”公园方面的工作人员也介绍,这两棵树就是普通游客认养的。
看来,整件事更像是个“美丽的误会”。不过,树到底是不是余华本人认养,或许本来也没那么重要,因为余华从来没有忘记过自己的挚友,也因为人们关注这两棵紧挨在一起的树,归根结底,关注的是余华和史铁生之间的珍贵友情。
有网友就表示,“本来没什么感觉的,这两个名字放在一起突然很想哭”。确实,两位作家相交相知多年的经历是感人的,尤其是经过媒体的广泛传播后,余华带着史铁生一起去踢球的故事更是广为人知。网友们从中读出的不仅是两人之间的情感,更是一个人给予另一个人的尊重,这大概就是余华与史铁生的友情最动人的地方。
其实,不光是余华、史铁生,当下不少早已被载入文学史册的著名作家,都因为传媒环境的改变,越来越“接地气”了。不管是通过新闻报道的镜头还是通过社交媒体的发文,莫言、余华、苏童等文坛传奇互相调侃的玩笑和段子,都在网络空间流传已久,让他们不再只是停留在课本、书籍里的名词解释,越来越像是生活在广大网友身边的长辈、朋友。这无疑能够拉近普通人与文学的距离,当然是件好事。
不过,说到余华和史铁生的友情,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他们为什么能成为好朋友?真正的友情,当然不可能来自物质利益的交换,而是精神层面的交流。余华曾经在很多不同场合称赞过史铁生,说他是一个“对世界没有怨言的人”。如果读过《病隙碎笔》,我们就不难领会史铁生强大的精神力量、坚韧的人格魅力。在史铁生的众多作品中,他从不回避身体上的病痛和不健全带来的痛苦,因为这给了他不同于常人的观察世界的角度,让他能够更冷静、深刻地思索生命的意义。
这或许并不是一句简单的“身残志坚”所能概括的,当然也不可能通过本文的只言片语传递给大家。想要真正读懂余华和史铁生的故事,想要真正接近史铁生的精神世界,光靠那些在网络空间里流传的段子是不够的,答案,还得从他的文字里寻找,还得从认认真真的文学阅读做起。
这个道理,当然也适用于其他著名作家。感谢网络和传媒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我们有了更多了解他们的渠道和方法。但再有趣的综艺节目、再好玩的作家语录、再坦诚的采访对谈,也不可能代替文学作品本身。余华、苏童们在镜头前的妙语连珠或许总能让我们莞尔一笑,或许能带来某种生活的启发,但真要提升自我的精神境界、认知水平,还是得老老实实翻开书籍,进入文学的世界。
相信,不管有没有地坛公园里的两棵树,余华和史铁生的故事都会继续流传下去,感动一代又一代年轻人。但比起社交媒体里的点赞、转发,让文学温润人心,让作家的人格、精神影响社会,才是余华、史铁生更希望看到的景象。
编辑: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