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抱婴儿护学站岗,休说什么“自愿”
新京报  9小时前

当家长被安排排班执勤、抱着婴儿站岗的照片引发热议,当“自愿参与”的表述与“强制轮值”的体验形成反差,这场关于护学岗的讨论,已然超越了简单的教育话题,折射出家校教育责任边界模糊的现实困境。

近日,“家长抱婴儿站校门口执勤”的事引发广泛关注。

据媒体报道,5月13日,在广西百色,女子发视频称,自己孩子在右江区实验小学上三年级,学校家委会强制给家长排班轮值护学岗,自己被迫抱着2个月大的婴儿站岗。对此,右江区教育局工作人员表示,“参加护学岗是自愿的。”

5月15日,百色市右江区教育局发布情况通报称,该校某班级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因采用简单的轮值模式,且未及时根据实际情况做好人员协调补位工作,导致出现家长带孩子共同值守的情况。目前,已责成学校整改,确保类似情况不再发生。

中小学护学岗的本意,是聚合多方力量守护学生安全。然而,当家长被安排排班执勤、抱着婴儿站岗的照片引发热议,当“自愿参与”的表述与“强制轮值”的体验形成反差,这场关于护学岗的讨论,已然超越了简单的教育话题,折射出家校教育责任边界模糊的现实困境

各地将家长纳入护学岗的初衷,源于对校园安防的补位需求。在保安配置不足、上下学时段交通压力剧增的现实中,家长志愿者的确能有效填补防护空白。

但“志愿”二字的分量,却在具体执行中悄然异化——家委会排班表上的固定时段、未到岗时的催促提醒,甚至以“为子女负责”为名的道德捆绑,让护学岗从倡议变为任务。河南郑州某小学家长因请假站岗引发的争议,广西百色家长怀抱婴儿站岗的无奈,都在印证:当学校以管理者的姿态调度家长,自愿参与便容易异化为隐形强制。

这种责任转移的深层逻辑,值得警惕。根据《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校园安全本应由专职保安、公安力量等构成防护网络。现实中,部分学校将护学岗异化为“家长作业”,实则暴露出安防资源配置的短板。

更需追问的是,将未经培训的家长置于交通疏导、安全巡查等岗位,是否真正符合安防专业化要求?当家长因执勤影响工作、牺牲休息时间,教育场景中的权责平衡是否已被打破?

破解困局的关键,在于回归护学岗的公益属性。如,由教育部门协同志愿服务组织,面向市民招募护学志愿者,通过专业培训、弹性排班,形成常态化护学队伍。这种模式剥离了护学与家长身份的绑定,既避免学校越界调度,又拓宽了社会力量的参与渠道。

更值得推广的是,将护学岗纳入城市志愿服务体系,通过积分奖励、荣誉激励等机制,激活市民的参与热情。

设立护学岗,是一场关于未成年人安全的公共议题。唯有明晰边界、优化机制,才能让护学岗成为温暖的教育实践,而非横亘在家校之间义务与责任的混淆撕扯。

编辑: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