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域骗局围猎老年人,深入打击也是一种科普
澎湃新闻  昨天 14:09

监管难、维权难,也不意味着对这类私域骗局只能听之任之。围猎老年人已然形成一个灰色的非法链条,盯紧链条的每个环节,未必找不到突破口。

7月2日,市场监管总局和中国消费者协会联合发布消费提示:防范私域直播间老年人药品、保健品消费风险。市场监管总局表示,近期发现有商家为规避监管,通过微信、微信群等私域渠道将顾客引流至线上直播间,假借“养生讲堂”“健康咨询”等名义进行夸大、不实宣传,诱导老年人线上下单或线下消费。

私域骗局围猎老年人,已经不算什么新鲜事,近年来常有媒体报道。这些骗局的套路大同小异,如通过一些线下门店或者短视频平台账号,搜寻欺诈的目标老年人;然后通过第三方工具或者自建小程序等手段,绕过大平台的监管监测,在私域搞各种所谓的讲座或义诊,给老年人卖货。

同时,私域骗局往往还伴随着传销模式,也就是让老年人邀请好友助力、返利、分享抽奖等机制,形成病毒式传销,社会危害性甚大。

这类骗局的重要特征是监管难、维权难。因为这些小程序或者第三方工具都比较小众,很少被纳入监管部门日常监测范围;而且,骗子团伙往往采取“播完即注销”“解散群组”“频繁更换平台”等手段,就很难被及时追踪到。

从受害者的角度讲,很多老年人本身就容易被骗子精心准备的话术蒙蔽,不觉得自己是受害者,也缺乏维权的能力和意识。即便有些花了冤枉钱想讨个说法,因为私域空间很快更换,没有留存证据的话,维权也很困难。

正因如此,市场监管总局和中国消费者协会的联合提示,就很有针对性。这等于是一次自带权威性的科普,能让更多的老年人意识到,私域模式的这些套路存在很多陷阱。而普通家庭中的子女们,在劝阻老人不要听信网络骗子的时候,也有了更具说服力的官方背书。

当然,和过去各种瞄准老人的保健品骗局类似,骗子得逞的主要原因并非“技术先进”,更多还是善于打感情牌,摸准老年人的精神需求、情感需求。所以科普要想奏效,不能只是讲道理,还需要家庭乃至基层政府部门,多关心老年群体。用更多的亲情关怀、更多的正规养生讲座、专家义诊等公益活动,去满足老年人内心普遍存在的健康和养生需求。

此外,监管难、维权难,也不意味着对这类私域骗局只能听之任之。围猎老年人已然形成一个灰色的非法链条,盯紧链条的每个环节,未必找不到突破口。

比如,一个很明显的突破口是,私域直播间可以“播完即注销”,但是售卖的那些货物在哪里生产、从哪里发货?老年人支付的钱流入了什么账户?顺着物流和资金流向,或许就能揪住诈骗分子的尾巴。

加强打击和治理,也是一种科普。以往,在类似的骗局中,老年人会很“朴素”地问一个问题——如果真的违法,为什么这么多人在买?为什么他们明目张胆卖?所以,只要司法机关不断深入打击并披露一些典型案例,再借助媒体、网络等加以宣传,类似的私域骗局就会越来越难找到生存空间。

编辑: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