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认为高校改革只是“弱文强理”,是一种误读
红星新闻  2025年03月13日

如果只是单纯进行专业调整,加强某些学科而弱化其他学科,那么本质上还是一个“加减法”,难以实质性提升学科的质量和内涵。

近日,复旦大学的“教育教学3.0版”改革,尤其是文科招生比例将从30%~40%降到20%、将原来的工科学院全部拆分为6个创新学院等,引发广泛关注。

其实,复旦大学的综合改革涉及教育教学、学科建设、科研体制、教师聘任等方面,旨在全方位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使高等教育更加满足国家和社会需要。复旦大学重构文、理、医、工和交叉学科,重组相关学科专业布局。无独有偶,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双一流高校近日都明确本科生将扩招,新增的计划面向国家急需的前沿技术和新兴业态。

不能将学科片面对立化

这些方面的议题,引发人们关于“文科是否无用”和“文科将走向何方”的讨论。那么,是文科重要,还是理科有用,还是工科实在?毫无疑问,无论文科、理科、工科还是其他学科,都是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不能将学科片面对立化,人为制造不同学科之间的紧张与对立,并带来社会偏见与就业歧视。

国家和社会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对不同学科的需求和重视会有所不同,这是自然而然的社会规律。学科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是顺势而为,也与不同高校的办学方向与自身特色紧密相关,不能一概而论。

文科注重自由的熏陶,需要小而精的培养。理工科强调“有组织的科研”,需要大而强的布局。当前很多学科都在强调人工智能,注重“AI+”,但是也需要注重通识教育与博雅教育,厚植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与社会关怀。人文素养的全面融合与交叉至关重要,如此才能使大学生既掌握先进技术也富有人文涵养。

如果片面认为这是在“弱文强理”,其实是一种误读。实际上,高校改革不单纯是要发展哪些学科和不发展哪些学科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如何发展各个学科,以及怎样深层次全面改造大学的治理结构与发展模式。哪怕是选对了要发展的学科,如果发展方式不合适,那么学科也可能发展不起来,人才也培养不出来。

在“新”字上做文章,才能有新发展

无论新工科还是新文科,关键在于“新”字如何体现。如果只是单纯进行专业调整,加强某些学科而弱化其他学科,那么本质上还是一个“加减法”,难以实质性提升学科的质量和内涵。只有在“新”字上做文章,才能有新学科,并让学科有新发展。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每年入学的学生是新的,新聘的教师也是新的。但是,如果院系设置与学科布局不调整,教学内容与方式是陈旧的,可能会面临“穿新鞋走老路”的局面,既带来人才培养与学科发展方面的问题,也会因为抱残守缺而扼杀本应有的创新活力。

应该看到的是,当前不少高校都在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而改革带来的布局调整、结构重组、权力再平衡、利益再分配与文化重塑,会让身处其中的人感到不舒服和不适应,也会引发社会的关注乃至非议。特别是习惯了既有工作状态的教师和行政人员,可能会有惯性思维与路径依赖,乃至对变化说“不”。

改革要回答“大学究竟是谁的大学”

但是,改革要回答“大学究竟是谁的大学”的根本问题,明确高校办学的最终目的当是全面培养和发展现代化的人才。这需要学生转变求学的方式,而更重要的是高校管理、教学与研究人员的理念转换与模式转变。

当然,改革不应是改来改去的折腾,而要聚焦关键问题和采取有效措施。与此同时,改革也不应是个人好恶的反映,更不能借机“夹带私货”。高校改革要真正明确发展目标与定位,集思广益地征集意见与建议,科学编制中长期发展规划,并接受同行评价与社会监督。

对于未来的学生而言,高校改革会影响他们如何考学和求学。因此,要在教学体系与培养模式方面做好衔接,使他们能够适应新型大学的学习方式,更好地在新办学体系中成长起来。(作者马亮 系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

编辑: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