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涉及1.14亿元合同的纠纷案在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人民法院一审落槌。5月初,蓝晓科技(300487.SZ)与三达膜(688101.SH)的诉讼迎来阶段性进展:法院一审判决三达膜需向蓝晓科技支付合同价款4828.69万元及逾期违约金,同时驳回三达膜全部反诉请求。尽管三达膜明确表示将提起上诉,但这场因盐湖提锂项目引发的“诉讼战”已引发市场对产业链上下游合同履约风险的广泛关注。
纠纷溯源:从合作到对簿公堂
这场诉讼的起点可追溯至2022年3月。彼时,三达膜与蓝晓科技签署《5000吨电池级碳酸锂吸附设备供货及安装施工合同》,合同金额达1.14亿元,占蓝晓科技2021年营收的9.54%。根据合同,蓝晓科技需负责原卤提锂吸附段装置界区工艺、设备、电气、仪表、控制系统等,并协助设计院完成详细工程设计,总工期为166天。三达膜则按节点支付款项。
然而,项目推进过程中双方矛盾激化。蓝晓科技认为三达膜未按约付款,遂于2025年2月向法院申请财产保全,冻结三达膜5861.15万元资产,导致后者两个募集资金账户被冻结。随后,蓝晓科技正式提起诉讼,要求三达膜支付4744万元合同款及违约金。
面对指控,三达膜于2025年3月发起反诉,称蓝晓科技存在两大违约行为:一是未能按合同及计划确定的期限完成吸附剂安装,导致总包工程进度延误;二是所供货商品与合同约定不一致,要求更换设备、退还多收价款并承担违约责任。三达膜反诉金额合计约3873万元。
一审判决:三达膜败诉,反诉被驳回
2025年5月8日,法院一审判决三达膜需向蓝晓科技支付4828.69万元及逾期付款违约金,同时驳回三达膜全部反诉请求及蓝晓科技其他诉讼主张。法院认定,蓝晓科技已按合同约定完成吸附设备安装,三达膜应履行支付义务;而三达膜提出的工期延误及设备质量问题,因证据不足未获支持。
对于判决结果,三达膜表示“不服”,并宣布将在收到判决书后十五日内向上级法院提起上诉。公司强调,此次诉讼暂不会对公司日常经营产生重大不利影响,但对利润的影响仍存在不确定性。
深层矛盾:项目延期与行业寒冬交织
这场诉讼的背后,是盐湖提锂行业从狂热到寒冬的剧烈转折。2022年项目启动时,电池级碳酸锂价格一度飙升至59万元/吨,但2023年后价格持续走跌,目前已滑落至6.5万元/吨左右。价格暴跌导致部分项目跌破成本线,产能扩张周期延长,行业供需预期长期过剩。
作为项目业主的金昆仑锂业,近年来内部矛盾频发。天眼查数据显示,金昆仑涉及42条经营纠纷提示信息,包括股东出资纠纷、公司决议纠纷等。
诉讼连锁反应:资金冻结、现金流承压
诉讼的持续发酵已对双方财务状况产生实质性影响。蓝晓科技虽在一审中胜诉,但相关项目因诉讼纠纷尚未确认收入。公司董事会秘书于洋透露,2024年公司盐湖提锂系统装置实现营业收入0.99亿元,受大项目确认进度影响,较上年同期下降。
三达膜则面临更严峻的资金压力。因合同纠纷诉讼,公司募资账户遭冻结,涉及金额数千万元。2025年一季度,三达膜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同比下降78.38%,仅为1218.99万元。此外,公司还因另一工程施工合同纠纷被吉林省安基建筑集团有限公司申请仲裁,涉案金额3409万元,进一步加剧资金紧张。
蓝晓科技同样面临其他诉讼风险。2025年3月,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包头市分公司因内蒙古通威高纯晶硅有限公司事故责任认定,向蓝晓科技提起诉讼,要求偿还5350万元赔偿款。截至目前,该案尚未开庭。
未来走向:二审结果成关键
目前,三达膜已明确表示将提起上诉,这场“诉讼战”或将进入二审阶段。对于蓝晓科技而言,若二审维持原判,将有助于其确认项目收入,缓解资金压力;而对于三达膜而言,若反诉请求获得支持,或将挽回部分损失。
然而,无论结果如何,这场诉讼已对双方造成深远影响。对于盐湖提锂产业链而言,如何在合同条款中明确风险分担机制、加强履约监管,将成为未来行业健康发展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