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星中国“劝告”基民:应规避短期择时和情绪化决策
经济观察报  5小时前

经济观察报 记者 老盈盈

5月22日,由晨星基金研究中心撰写的《中国公募基金投资者回报差研究报告》(下称《报告》)在晨星(中国)2025年度投资峰会上发布。此次《报告》首次以中国市场为视角,着重分析截至2024年12月31日的五年期年化基金回报与投资者回报之间的差异,即“投资者回报差”,以此探究中国投资者在交易时机的选择方面对自身最终所获收益产生了何种影响。

所谓“投资者回报”,指将投资者一定时期内的买卖交易纳入其实际收益的回报,它通常低于“基金回报”,即同期基金资产所创造的回报。投资者回报与基金回报之间的差异即为“投资者回报差”,主要源于典型的“高买低卖”现象——不当的择时操作,常使投资者陷入“高位套牢、低位割肉”的困境,从而使得投资者回报不如同期的基金回报。

因此,《报告》建议,投资者应跳出单一收益导向的思维桎梏,主动规避短期择时和情绪化决策,借助时间的力量熨平市场波动。

《报告》中截至2024年12月31日的五年期年化投资者回报差数据显示,风险相对较高的产品,如偏股型的积极配置基金、主动非行业股票基金和行业基金的投资者回报差分别为-2.17%、-2.65%和-3.59%,然而风险相对较低的偏债型保守混合基金和固收型基金的投资者回报差则分别为-0.86%和-0.62%。

晨星(中国)基金研究总监孙珩在报告中指出,尽管积极配置和主动股票基金在过去五年实现了最高的基金回报,但投资者在这两类产品上的投资者回报却显著低于基金回报。这一现象很大程度上与二者收益率有着较高的波动性有关。二者较高的权益仓位在赋予其超额收益潜力的同时,也放大了净值波动风险。这种收益的高波动性为基金创造了短期内收益爆发的可能,在业绩高光阶段形成强大吸引力,引得投资者追涨,但高波动背后暗藏巨大的下行风险,当行情急转直下时,高位入场的投资者往往难以承受资产快速缩水带来的冲击,容易在恐慌情绪的驱使下匆忙退场。

孙珩表示,投资者往往因盲目追涨而忽略基金的潜在风险,进而导致投资者回报落后于同期基金回报。尤为典型的是行业基金,这类产品在短期市场热度驱动下易吸引大量跟风资金。然而,行业一旦步入逆风期,相关基金回报会出现剧烈回撤,部分投资者因难以承受亏损压力,最终选择低位抛售。如此一来,他们不仅未能享受过去可观的丰厚收益,还可能错失后续反弹契机。

《报告》以医药和消费行业为例,截至 2024年12月31日,晨星分类为“行业混合—医药”和“行业股票—医药”的五年期年化投资者回报差分别为-7.70%和-7.11%;晨星分类为“行业混合—消费”和“行业股票—消费”的五年期年化投资者回报差分别为-5.16%和-5.36%。在泛消费升级、叠加疫情及其引发的降息和财政刺激政策催化下,2020至2021年上半年医疗和消费需求爆发,两个行业大幅上涨,相关产品业绩同步走高,吸引资金脉冲式流入,但随着 2021年下半年消费增长疲软、医药深化改革以及市场整体下行,两大行业持续承压回落,资金在此过程中也逐步变为持续净流出。

因此,《报告》建议,投资者在挑选基金时,需谨慎评估自身风险承受能力,进行多维度理性评估,优选与自身风险偏好适配、投研团队资深、投资策略稳定、风控完善的基金。此外,投资者亦应跳出单一收益导向的思维桎梏,并通过选取风险收益特征不同的基金,构建多元化投资组合,以在市场波动中分散风险,提升自身组合的抗风险能力。

《报告》同时认为,投资者还应践行长期持有理念,主动规避短期择时和情绪化决策,借助时间的力量来熨平市场波动,降低因不当择时产生的投资者回报差,进而有利于实现资产的长期增值。比如,投资者可采用多元策略分散配置,将不同风险收益属性的产品有机组合以强化组合抗波动韧性,最终形成理性评估、严谨筛选与分散配置三位一体的投资框架,实现长期资产增值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