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力需要的不是“职场和解秀”,而是一场“去流量依赖”革命 | 黄河时评
新黄河  5小时前

推荐产品时,董明珠与一众女企业家坐在一起吃饭,餐桌旁,已经不再是格力员工的孟羽童则与工作人员一起宣传格力产品。温情脉脉的背后,是格力营收焦虑、流量争夺与代际价值观碰撞的多重剧本。

新黄河记者:刘瑾阳  

5月23日晚,格力直播间上演了一出“职场和解秀”。董明珠与“前接班人”孟羽童时隔两年首次同框直播。镜头前,董明珠主动拥抱孟羽童,称“年轻人犯错可以原谅”,而孟羽童则感慨“会不自觉地模仿董总”。

两人的关系曾以“第二个董明珠”的高调宣言开场,却在2023年因孟羽童离职陷入“互撕”泥潭。董明珠公开批评其“借平台当网红”“能力不足”,孟羽童则被曝因“接私活”遭开除。彼时,舆论场剑拔弩张,董明珠被指“格局小”,孟羽童则背上“忘恩负义”的骂名。

董明珠代表的是一种只在一家企业深耕的“忠诚”理念,与孟羽童的“网红经济”路径,本质上是传统制造业与新生代职业理念的碰撞。董在直播中批评孟“为短期利益失去人生价值”,却不得不借其流量突围,恰是这种矛盾的缩影。

二人两年后的“和解”,看似温情,实则暗藏利益考量。格力2024年营收同比下滑7.26%,不到2000亿,与超过4000亿的美的、逼近3000亿的海尔已不在一个量级。空调业务面临对手挤压,2024年年报甚至不再单独披露空调业务业绩情况。

格力急需年轻流量破局,而孟羽童手握小红书150万、抖音200万粉丝,正是格力这家传统制造企业需要的新生代“流量密码”。董明珠的“拥抱”,实则是向市场递出橄榄枝:“格力需要年轻人,哪怕她曾‘叛逆’”。

不过,这场“破冰”直播,最终流量没爆,成交量不高,品牌也没赢。直播间观看人次最高峰值时,也没超过4万。与当初董宇辉与俞敏洪的“破冰”直播,超3000万人涌入观看相比,热度实在不及预期。

整场直播下来,观感也令不少年轻网友感到不适。两人此前的“分手”闹得沸沸扬扬,这次孟羽童回到格力合体直播,显然双方都想以“毫无嫌隙”的形象再次抓住热度。但董明珠刚入场,就不断批评孟羽童“离开格力是丧失最好的机会”“三观要正,你的三观打了折扣”。直播快结束时,送给孟羽童的寄语是“不忘初心,奋力前行,做格力的人”,不断提醒她要“忠诚”。

在推荐产品时,董明珠与一众女企业家坐在一起吃饭,餐桌旁,已经不再是格力员工的孟羽童则与工作人员一起宣传格力产品。现场画面混乱、麦克风频频出问题,流程混乱,嘉宾低头玩手机、窃窃私语的画面贯穿全程。

温情脉脉的背后,是格力营收焦虑、流量争夺与代际价值观碰撞的多重剧本。董明珠以铁腕将格力推向巅峰,却也导致企业命运系于一人。

这场直播暴露出格力乃至传统制造业的“流量焦虑症”,虽有心抓住新风口,但未能真正了解直播这门生意。

近年来,格力在多元化道路上不断探索,除了传统的空调业务,还积极拓展生活电器、工业制品等多个领域。此次直播中带货的产品种类繁多,然而,市场的接受度却存在差异。

在这场两小时的直播中,美容仪是第一款被推荐的产品,为了力荐这款近万元的美容仪,前后用时将近20分钟,还赠送据称价值不菲的酒具。在一众女企业家的力捧之下,最后销量遇冷,仅卖出4单。部分网友对产品的性价比和实用性提出了质疑,认为一些高价产品缺乏足够的吸引力,难以产生购买欲望。

直播战略反复、跨界造手机等布局屡屡受挫,暴露了企业发展战略摇摆的弊病。当前家电市场竞争激烈,各大品牌都在不断推陈出新,积极拓展市场份额。尽管格力在家用空调领域仍占据着重要地位,但竞争对手们也在不断发力,美的、海尔等品牌紧追不舍,新兴品牌如小米也在空调市场中逐渐崭露头角。空调业务基本盘面临极大挑战的情况下,在部分新兴领域的品牌影响力和产品竞争力仍未获得市场广泛认可,一些设计理念比较陈旧,产品也没有迎合上越来越注重性价比的年轻消费者。

此次直播虽话题十足,但停留在“情怀营销”上,已很难复制“争议即销量”的带货套路。流量洪流中,格力需要的不是一场“和解”表演,而是一场“去流量依赖”的革命。毕竟,商业世界的“破镜重圆”,从来不只是为了情怀。

相关链接:

董明珠孟羽童直播“续集”敲定,话题热度能否转化为市场业绩?| 大鱼财经

编辑:柏凌君  校对:李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