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心”心理问答|从「树洞」到「有边界的人」,我的改变是冷漠吗
经济观察报  3小时前
作者 韩明丽

读者来信:

你好,我最近发现自己心理上有一个挺大的变化,想和你聊聊。

以前的我是个特别热心的人,身边朋友或同事找我倾诉时,我总会耐心倾听,像一个「树洞」一样。哪怕对方吐槽的是我不太感兴趣的事,我也会硬撑着听完,觉得「能被人信任是好事」「拒绝别人会不会显得我很冷漠?」。但时间久了,我发现自己其实挺难受的——听不感兴趣的内容时内心很压抑,而且一直扮演倾听者,我自己的情绪和想法反而没机会表达,整个人像被掏空了一样。

最近几个月,我开始有意识地建立边界了。对一些不太想听的倾诉,我会直接拒绝;对特别爱向我吐槽的人,我也会明确说「我不太想聊这个」或者「我今天状态不太好,我们改天再聊」。一开始我觉得挺轻松的,可最近又有点动摇:这样的改变是不是太冷漠了?我是不是变得不够友善了?

我依然想做一个温暖的人,但好像不知道该怎么平衡「倾听他人」和「照顾自己」的关系。想听听你的看法。

——一位正在学习建立边界的读者

回复如下:

你正在学习的,是一种更成熟的善良。

你现在的改变,绝不是冷漠——相反,它是一种更健康、更清醒的自我关怀。

你提到自己曾经像「树洞」一样倾听他人,这本身是一种非常宝贵的品质。共情力强、愿意为他人提供情绪支持的人,往往内心柔软且富有责任感。但你也敏锐地察觉到了这种「过度付出」背后的矛盾:当倾听变成一种「不得不」的责任,当你的情绪需求被长期忽视,这种「善良」反而会变成一种消耗。你感到压抑、想表达却无处开口,这些感受都是真实的——它们不是你「不够热心」,而是你的内在在提醒你:「我需要被看见,我需要自己的空间。」

而现在的你开始主动拒绝,或对特别爱吐槽的人设定界限,比如直接说「我不太想聊这个」,这恰恰是你心理成长的体现。你终于学会了区分「他人的需求」和「自己的边界」——真正的善意不该以牺牲自我感受为代价,而健康的倾听一定是建立在双方都舒适的基础上。

你担心这样的改变会让自己显得「冷漠」,这其实是对「温暖」的一种误解。真正的温暖从来不是「无底线地承接所有情绪」,而是 「有选择的共情」和「双向的流动」。比如:

对特别信任的朋友,你依然可以耐心倾听;

但对习惯性抱怨且从不倾听你的人,你可以温和而坚定地表达限制,比如「我理解你压力大,不过我今天状态不太好,可能没办法好好陪你聊」;

你依然关心他人,但不必对所有倾诉都全盘接收——拒绝不感兴趣的内容,不是自私,而是对自己生命的尊重。

那些真正值得珍惜的关系,不会因为你的边界而远离;而那些因为你的拒绝离开的人,或许本来就不属于你舒适圈的一部分。

你提到「依然想做一个温暖的人」,这说明你并没有因为建立边界而变得麻木,反而更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样的关系:既能温柔地承接他人的情绪,也能坦然地表达自己的需求。这种平衡或许需要练习,但它值得你慢慢探索。

最后想对你说,你的改变不是冷漠,而是一种更成熟的善良——你终于学会了在爱他人之前,先好好爱自己。(韩明丽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咨询师邮箱:hanmingli8598@163.com,来信表示授权本人使用邮件内容公开回复,且会被读者评论,同时授权本人用于图书汇编。来信请知悉。)